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普法案例。“八五”普法收官在即,为纵深推进“媒体普法基层行”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进一步激励全社会参与和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八五”普法终期验收浓厚氛围。市司法局决定对基层挖掘的亮点工作按期编发进行集中宣传,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能够积极学习宣传借鉴,真正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打造“一都四区”、推进富民强市,加快商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在丹凤县龙驹寨司法所,所长张理军的名字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集镇街巷还是偏远山村的村民,每当提起这位引领法治之路的人,无不发自内心地称赞,钦佩有加。
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领头雁”,张理军以时光为笔,将“八五”普法理念化作绵绵春雨,浸润着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的法治宣讲、院坝村巷的调解现场、深夜伏案的工作总结……这些倾尽全力的执着坚守,在崇山峻岭间编织起一张严密的法治网络,让法治信仰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绽放出和谐之花。
2023年初春,龙驹寨街道东河社区两居民因一棵老柿子树引发纠纷。66岁的段某发现邻居刘某(51岁)在她家地头的柿子树周围砌了半人高的石墙。刘某称树是其已故父亲30年前购置,但土地归属段某。多年来双方相安无事,直到去年刘某砌墙保护丰收的柿子树,此举激化了矛盾。
社区调委会介入调解,但初次调解双方各执一词。刘某出示泛黄的购买凭证,段某则指出土地承包合同,双方三次调解均不欢而散。矛盾升级,刘某扬言砍树,段某威胁推墙,两家人剑拔弩张,甚至连子女都准备对簿公堂,邻里纠纷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冲突。就在这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张理军接手这个案子。他深知,想要化解这场矛盾,绝不能简单地依据法律条文判定是非,更要兼顾双方的情感诉求。
张理军先走访调查,了解到关键矛盾所在:一方面,柿子树对刘某而言,承载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难以割舍的情感价值;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而言,土地确权属于段某,石墙占地确实侵犯了她的权益。他采用“情感疏导+法律讲解+利益平衡”的方式,先约谈刘某,向他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使其认识到砌墙占地违法。同时,对段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一棵柿子树造成邻里矛盾不值当。
最终,持续数月的纠纷,在张理军的多次调解下,双方签订协议。老柿树下,邻里矛盾得以化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多年来,张理军办理着形形色色的案件,无论是邻里间的土地纠纷,还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都能看到司法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深知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打开心结的“金钥匙”,用“法理+情理”的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每逢乡镇赶集日,龙驹寨司法所的普法摊位总是格外热闹。“土地纠纷咋维权?”“老人赡养有啥新规定?”张理军和同事们总是耐心地为群众解答。他常说:“农村地区是普法的薄弱环节,我们要时常关注,讲述法律条文要变成老乡听得懂的话,只有让老乡听得进、记得住,法治观念才能真正在乡土扎根。”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张理军日复一日地穿梭于乡间小道、社区街巷,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治护航民生。在法治宣传中,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利用“互联网+法治宣传”新模式,开展各类普法活动。同时深入学校、社区、农村,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普法。三年来,张理军累计开展普法活动260多场,调解矛盾纠纷580多起,培养“法律明白人”和调解员80多名。
如今在龙驹寨街道,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已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023年,张理军被评为陕西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当追问他化解矛盾的秘诀,他总会目光坚定地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法律的刚性框架下,精准丈量各方利益,找到那个能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