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商洛市司法局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三大任务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基石、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精准矫治为导向,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7000余人,解除6000余人,当前在矫700余人,再犯罪率持续稳定在0.12%,远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秦岭山区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现代化路径。
一、制度机制迭代升级,构建规范化执法体系
商洛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区)两级社区矫正管理局组建,实现7个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全域覆盖,其中6个达到司法部“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标准。通过系统梳理修订《社区矫正“六六八八”工作制度》等28项配套制度,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具体实施、部门协同联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化执法体系。
在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域,商洛创新推行“交叉巡回检察”机制,联合市检察院对全市98个司法所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累计查阅卷宗2000余册,实地查访矫正对象2000余人次。建立“五举措十必查”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对2309件历史案件开展集中交叉评查,推动执法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王永刚作为全省唯一市级代表参与制定《陕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商洛经验多次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二、科技赋能智慧矫正,打造数字监管新范式
2019年,与联通公司深度合作搭建“社区矫正管理信息平台”,依托钉钉APP集成手机定位、人脸识别、视频打卡等智能功能,实现在矫对象信息采集录入率100%、打卡签到率长期保持97%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人机分离”“越界脱管”等监管难题。该创新模式成功入选2021年全省司法行政十项重点工作亮点,被渭南、铜川等多地学习借鉴。
围绕“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目标,商洛按照“三区十八室”标准化建设要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60余万元完善“危险性评估、心理疏导、自助矫正”等智能应用系统,目前全市智慧矫正中心建成率达86%。在商州监狱设立的警示教育基地已组织7批次600余名矫正对象开展现场教育,通过“云课堂”普法教育实现法律知识普及全覆盖。司法部《司法所工作》杂志先后两次专题刊发商洛信息化建设经验。
三、教育矫治精准施策,创新攻心治本新路径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内容同质化难题,商洛市创新推出“每月一主题”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基层司法所围绕法律常识、道德修养、就业技能等核心主题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累计开展集中教育800余场次,覆盖矫正对象5000余人次,该创新做法被省司法厅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针对涉林、涉生态类案件对象开展林业法规专题宣讲,针对妇女、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实施分类分层教育,通过“集中教育+个别矫治+心理干预”三维矫正模式,实现教育矫正质量与效果双提升。
在重要时段管控工作中,商洛建立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在建党百年、十四运会、国际沙排等重大节点累计签订《自律承诺书》700余份,实现了“零脱管、零漏管、零重新犯罪”的工作目标。通过组建由1297名社会志愿者、24名专业社工构成的社会化帮扶队伍,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个性化帮扶服务,帮助200余名矫正对象实现稳定就业,顺利回归社会。
四、多方协同凝聚合力,书写社会治理新篇章
五年来,商洛市推动建立社区矫正委员会三级组织体系,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构建刑罚执行监管协作机制,形成“联席会议+联合督查”常态化工作模式。2020年以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开展专项督导,通过交流座谈、档案核查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构建起“执法有力度、帮扶有温度”的矫正工作生态体系。
如今商洛的社区矫正工作已实现从单一监管向“监管、教育、帮扶”一体化转变,从刑事执行向法治化、社会化治理升级。商洛市司法局将以智慧矫正中心创建为抓手,持续完善“五化一保障”工作体系,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从秦岭深处的基层司法所到智慧化的矫正中心,商洛市以五年实践交出了一份刑事执行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的优异答卷。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法治阳光下重塑人生,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者,绘就出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