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的山路上,67岁的刘家学背着印着"法律明白人"字样的帆布包,踩着露水走向村民家。包里装着《民法典》通俗读本和他新编的普法快板词——这个退休老支书用十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山村里移动的"法律广播站"。
退休前的刘家学是村里的"主心骨",2015年卸下担子后,他却在村部公告栏前犯了难:邻里为宅基地吵架闹到派出所,老人被保健品骗局骗光养老钱,这些事让他坐不住了。"年轻时学的政策法规忘得差不多,得重新拾起来!"
这个决定让家人直摇头:"都抱孙子了还折腾啥?"可刘家学转头就报名了镇上的法律明白人培训班,笔记本记满三大本,连哄带劝拉上4个老伙计,在村文化广场打起了法治快板。"土地确权有新规,本本到手心不慌......"当他用方言编的快板在村委会大喇叭响起时,村民们才发现,这个老支书真把普法当成了"第二事业"。
2018年成立的渔坪村老年协会,成了刘家学的"普法根据地"。30多位退休教师、退伍军人跟着他走村串户,把《民法典》编成渔鼓调,把反诈骗知识排成小品。最忙的时候,他凌晨三点还在改快板词,用坏的竹板堆了半箱子。
"刘大爷,我家林地被占了咋办?"去年汛期,村民急得直跺脚。刘家学揣着《土地管理法》副本就往山上跑,现场丈量、对照台账,用快板"数说"侵权后果,说得占地户红了脸主动归还。6年来,协会创作的100多个法治节目演遍全镇,连邻村的老人都拄着拐杖来"听古"——他们听得懂的不只是乡音,更是土地纠纷、赡养义务这些"土里土气"的法律经。
协会门口挂着的"和为贵调解室"牌匾,被刘家学擦得发亮。去年秋收,两户村民为收割机过路吵得要动家伙,他抄起快板就往田埂上赶:"邻里好,赛金宝,法律条文要知晓......"节奏一起,双方都愣了神。他趁热打铁翻开案例手册,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讲到相邻权,最后两人笑着分了新收的玉米。
40多起矛盾调解成功率超95%,秘诀藏在他的"土办法"里:调解前必查政策条文,调解时必讲三个故事(情理法各一),调解后必送普法手册。有次为解一桩持续三年的林权纠纷,他带着卷尺在山里跑了20多趟,手绘的地形图上标满了法律依据,当事人捧着图直说:"这老爷子比GPS还准!"
每年8月,刘家学的电话就成了"助学热线"。协会凑集的奖学金,让46个山里娃走出了大山。在他带动下,村小学的法治课成了最受欢迎的"串门课"。
如今,镇安县1407名"法律明白人"里,像刘家学这样的银发先锋有300多位。当被问起为啥这么拼,他总指着村口新修的法治长廊:"你看那墙上刻的,都是乡亲们用得上的法。我多跑一里路,就少一桩糊涂事。"夕阳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快板声顺着山风飘远,把"办事依法"的理儿,唱进了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