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铜映金人 丝路睦近邻 宝鸡在哈萨克斯坦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侧记)
当周原的青铜重器跨越山河,遇见草原的金色传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热烈展开。从国家博物馆的郑重签约,到大学校园的智慧碰撞,再到繁华商圈的烟火集市,“青铜遇见金人”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为舟,承载着宝鸡深厚的历史底蕴驶向中亚腹地,在“一带一路”上留下闪亮印记。
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阿斯塔纳独立宫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发言中强调,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作为“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大会”的一项重要活动,6月22日至24日,“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动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接连举办,宝鸡文化以政府、学术、民间的全方位交往方式,多层次、多元化、沉浸式的展示,在丝路古国书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当代篇章,搭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桥梁,展示中哈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哈萨克斯坦一位收藏家拓印青铜器铭文
文脉相连 博物馆里的文明对话
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内,庄重与期待交织。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一场名为“青铜与黄金:文明对话”的活动拉开序幕。本场活动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和信息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来自宝鸡的6件青铜瑰宝——何尊、(亻朕zhen)匜、秦公钟、逨鼎、折觥、父辛爵的复制品,甫一亮相便成为全场焦点。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哈萨克斯坦引以为傲的草原“金人”文物,则闪耀着游牧文明的独特光芒。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拓片前,聚集了众多驻足凝视的参观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黎婉欣围绕“中哈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黄金与青铜器”主题,透过一处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考古发现,阐释了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间中哈两国贯穿草原地带的远程联系。
活动现场,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联合策展、学术研究、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馆长贝里克·阿布迪加里乌利说:“我们期待与宝鸡共同策划展览,让草原金人与宝鸡青铜器文化在对话中焕发新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则以“何尊”为例,阐释青铜器承载的礼制智慧:“当‘宅兹中国’的铭文遇见草原金人的勇武精神,两种文明的共鸣将为中哈互鉴贡献力量。”
宝鸡向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捐赠的主题画作《青铜遇见金人:千年丝路印同心 万里文脉共何尊》,将何尊与金人形象融为一体。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回赠的博物馆主题画册,则让宝鸡文化工作者得以窥见草原文明的金色密码。
一场博物馆里的对话,让沉睡数千年的文物成为当代文明交流的使者。

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智慧激荡 大学校园的学术共鸣
6月23日,“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移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本项活动由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哈萨克斯坦旅游和体育部副部长叶尔然·叶尔金巴耶夫在发言中说,哈中两国历来保持着紧密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合作,旅游正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今天的活动不仅助力挖掘两国旅游合作潜力,也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睦邻友好。”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边雅妮在活动致辞中说,宝鸡与阿斯塔纳始终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与创造者,青铜的厚重遇见金人的璀璨,正是对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精神”的生动践行。宝鸡致力于双方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合作,让宝鸡成为中哈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载地,共同打造“丝路文明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在高端制造、能源装备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不断延续丝路文明的千年文脉。
活动期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和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东方学系考古学家马拉尔·哈布杜利娜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演讲引领听众穿越时空,探寻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中哈草原地带文化联系的密码,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交融。
活动现场,宝鸡精心设置的文化展陈区成为校园焦点。青铜工艺品的庄重、文创产品的巧思、西秦刺绣的绚丽、凤翔泥塑的生动,吸引着大学生们驻足流连。“吉金熠熠 青铜铸史”与“山水之城 周礼宝鸡”主题展前人头攒动。大学生们一句句“将来一定要去宝鸡看看青铜器”的心声,饱含着当地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文化交流集市上的中国传统器乐表演
更令人动容的是音乐的共鸣。艺术无国界!在活动现场,双方以音乐的方式,打通了不同语言交流的障碍,进行了心灵的无国界交流。
宝鸡周礼乐团的艺术家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仅仅提前两天彩排,便完美携手共同演奏令人动容的乐曲。中国传统名曲《茉莉花》《喜洋洋》与哈萨克斯坦经典名曲《巴乐布拉吾恩》交相辉映,古琴、唢呐、扬琴与冬不拉、库布孜和谐共鸣,奏响音乐无国界的心之交响。
民心相通 大集市上的文化互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6月24日,在阿斯塔纳最大的商场——MEGA丝路商城,一场名为“青铜遇见金人”的文化集市将文化交流活动推向高潮,奏响了民心相通的华彩乐章。
在集市上,周礼乐团奏响《梅花三弄》《将军令》,丝路古道的壮阔气象在扬琴与二胡声中重现;在青铜器铭文、纹饰拓印体验区,当地民众将“宅兹中国”的印记拓在宣纸上,触摸古老中国的厚重;在3米长的“青铜遇见金人”丝路长卷前,哈萨克斯坦的青少年们手握毛笔,认真描摹铭文,绘制心中的文明纽带,一幅幅共绘的画卷,正是民心相亲的生动写照。
宝鸡非遗的魅力也在此绽放。凤翔泥塑的彩色老虎“眼睛会说话”,让哈萨克斯坦的孩子们惊叹不已;西秦刺绣的精美、虎头帽的可爱、西秦土织布的雅俗相融,成为集市上的“爆款”。宝鸡市文物局局长李晓毅,以国宝何尊为引,深入解读青铜器蕴含的中华文明密码;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军林,则热情推介宝鸡文旅资源。
活动现场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哈萨克斯坦收藏家哈衣尔波拉提夫妇被宝鸡的文化深深吸引,与参会的宝鸡艺术家现场交谈很久。随后,他当场捐赠珍藏的画作,并表示希望能在宝鸡的博物馆展览,他还收获了宝鸡回赠的青铜主题画作,成就了一段中哈文化互鉴互赏的佳话。哈衣尔波拉提说,有机会他一定会到宝鸡感受青铜器文化。
这场集市不仅是一次展示,更催生了务实合作。哈萨克斯坦一位姑娘对宝鸡手织布及饰品十分喜爱,当场与宝鸡非遗传承人达成了商业合作意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在参加集市活动后,感慨地评价道:“本次文化市集活动,既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明邂逅,更是一次生动的民间交流。通过中哈民众共同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搭建起深度沟通与情感交融的桥梁。”
记者还了解到,此次活动期间,国民汽水品牌大窑饮品,以其在宝鸡市陈仓区的智能生产基地为依托,吸引了中亚合作方实地来宝考察并签约,首批4000件大窑饮品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宝鸡制造”开拓中亚市场打开了新通道。

工作人员在“青铜遇见金人”文化交流集市上介绍宝鸡非遗工艺品
美美与共 新时代的丝路上深情对话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驼队穿梭。两千多年后,黄沙古道变身通衢大道,经贸使者东奔西走,“钢铁驼队”驰骋不息,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翻开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崭新篇章。
2025年中国-中亚峰会由哈萨克斯坦主办,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进一步深化中哈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市借助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了“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会、中哈博物馆签署合作备忘录、文化市集这三项活动。
从国家博物馆的郑重承诺,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智慧碰撞,再到商场集市里的文化交融,“青铜遇见金人”系列活动层层递进,这场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宝鸡的青铜之声在哈萨克斯坦的金色光芒中找到回响,让周礼文明的智慧与草原游牧的豪情在新时代的丝路上深情对话,更加生动诠释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一纸备忘录是合作的起点,一场集市是民心的交融。当青铜与黄金在阿斯塔纳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在“一带一路”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此次活动,我市充分展示了周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中哈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宝鸡打造文化传承的国家级标杆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也为双方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将带动宝鸡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与进步。
宝鸡,这座承载着周文化德韵、青铜文化风骨的古城,正以文化为桥梁、以经济商贸为基石、以民心为纽带,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记者 麻雪 照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