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唢呐已列入省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唢呐是旬邑民间流行的吹奏乐器。它以高亢嘹亮、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特性,根植民间,久传不衰。分布在旬邑南、北、中三大塬区的唢呐吹奏乐班有40余家,艺人近千人。由于艺人们在各自的塬区长期合作,切磋技艺,互相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唢呐流派。
旬邑唢呐优势在中塬,以周、吕两派为代表。周派唢呐不仅以曲目丰富为人们称赞,更以其在演奏风格上的丰满华丽、细腻迂回、富于韵味而闻名全县。吕派唢呐粗犷豪放,刚劲有力,以“哨子硬”著称。北塬唢呐以万忠院为代表,表演以潇洒、明快、流畅的演奏风格和加花边的演奏技巧而独具韵味,长年活跃在陕甘交界地带。

旬邑民间唢呐曲牌丰富,从体裁上可大致分为三类:有《将军令》《四季迎春》《大开门》《三道令》等传统曲牌;有《十对花》《秃子尿床》《崔生戏莺莺》《扬燕麦》等民歌小调改编的小曲;有《马道仁》《五典坡》《流水》等戏曲音乐改编的曲牌。这些乐曲从情感上形成了三种风格,有热情洋溢、欢乐音调的乐曲,如《大开门》《小开门》《挑水》《雪花飘》等;有表现悲哀、伤痛的哭音乐曲,如《祭灵》《哭长城》《挽灵牌》等;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的大曲牌,如《将军令》《番王令》《三道令》。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影视剧的主题歌、流行歌曲也形成了唢呐演奏的曲目,丰富了唢呐演奏内容,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