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频发,手段层出不穷。从冒充公检法到虚假投资理财,从刷单返利到“杀猪盘”,诈骗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尤其针对老年人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断翻新骗局。近日,府谷农商银行庙沟门支行充分发挥警银协作机制优势,凭借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对措施,成功拦截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避免了客户遭受资金损失,守住了防范电信诈骗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6月28日下午,一位74岁的老年客户刘某来到府谷农商银行庙沟门支行,声称要办理手机银行密码修改并计划进行转账。他首先来到信贷室,向客户经理咨询操作流程。客户经理在指导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客户年纪较大,并不熟悉手机银行操作,便主动询问办理业务的缘由。客户起初闪烁其词,先说“交水费”,后改口“交电费”。这种含糊其词立刻引起了客户经理的高度警觉,他意识到客户可能正处于被诈骗的危险中,随即报告会计主管,启动双人核实机制。
工作人员仔细查询了客户的资金流水,并与客户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在工作人员的逐步引导下,客户逐渐放松了警惕,拿出了手机,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客户并非真的要交水电费,而是准备通过网络转账给一个自称“北京专业律师”的人。
据了解,客户刘某正面临一笔13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诉讼长期未果。此时,一个自称是北京专业律师团队的人添加了他的微信。对方并未提供任何可验证的执业信息,仅发送了所谓的“团队照片”,便声称能帮客户解决诉讼难题。然而,对方避而不谈案件细节,反而要求客户支付所谓的“律师团队”前来处理案件所需的“路费、住宿费、交通费、案件费”等,合计叁万余元。更甚者,对方还暗示后续可能产生更多费用需客户承担。
经过多次语音通话和讨价还价,对方最初要求先支付伍仟元定金,剩余贰万伍仟元待客户开通手机银行后分批支付。因客户无法操作手机银行且有所犹豫,对方将定金降至叁仟元,并发送收款码。当客户表示只有存折、无法支付,对方又发送壹仟元收款二维码,并不断催促,甚至发送多张网络现金照片和虚假收款截图,诱骗客户先转壹仟元定金,剩余款项后续再付。
支行工作人员在查看客户的聊天记录后,初步判断其遭遇了典型的诈骗套路。但客户刘某由于深陷骗局,仍对此深信不疑。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支行工作人员迅速启动应急措施:一方面,客户经理继续与客户深入交谈,进一步了解情况,争取其信任;另一方面,会计主管则避开客户,迅速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并向反诈中心说明情况。
庙沟门派出所接到警情后,民警迅速赶到支行。支行工作人员立即向民警详细说明了情况,并提交了保留的可疑证据。民警现场仔细核对了聊天记录和相关信息后,确认客户正遭受诈骗。在工作人员和民警的耐心劝导下,客户刘某终于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己差点落入骗局,最终放弃了转账。最后他对支行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至此,府谷农商银行庙沟门支行成功为客户拦截了叁万余元资金,避免了其财产损失。
此次成功拦截案例再次证明,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是防范和拦截诈骗的重要防线。警银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行,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与公安机关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今后,府谷农商银行将继续深化警银联动机制,加强反诈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持续优化风险防控体系,严把每一道关口,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