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气以炎热、潮湿为主,随着暑假来临,外出旅游、就餐人员增多,应注意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狂犬病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中暑及青少年意外伤害。
1.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以粪-口传播为主,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也可传播。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儿童患者以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居多。容易在医院、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应做好防护。
建议:(1)预防感染性腹泻,关键在于防止“病从口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2)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4)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5)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一旦出现聚集性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并报告当地卫生相关部门。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新阶段,建议始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建议:(1)做好日常防护,应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2)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建议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全程佩戴口罩。感染者居家期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及时就诊。
3.水痘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俗称“见面传”。水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学龄前或刚入小学的儿童发病率最高,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引起暴发或流行,在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以及4月至7月是发病高峰期,尤其是冬春季节更为常见。
建议:(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按接种要求及时、全程接种水痘疫苗。(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好勤洗手,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3)做到 “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服、晒太阳,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和家居空气流通。(4)流行高峰期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患儿应尽早隔离治疗,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5)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追查工作,发现疑似水痘患者立即隔离,出现暴发疫情时采取停课措施。
4.猩红热预防
猩红热,又称“丹痧”、“烂喉痧”,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建议:(1)管理传染源,如果孩子确诊猩红热,应避免上学,及时就医治疗,病好后方可返校。(2)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患者,至少给予青霉素治疗7天,以减少并发症和细菌的传播。(3)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勤通风。猩红热高发期,尽量减少带小孩到人群密集通风较差的地方,如去尽量佩戴口罩。(4)提高孩子免疫力,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在猩红热高发期,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接触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发病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建议:(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2)注意个人卫生,在触摸口鼻后,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七步洗手法”。(3)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物品要经常彻底清洗消毒。(4)做好“84”化消毒工作。按照《陕西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高发期与高峰来临时各发放一次,0-6岁儿童家庭保证2瓶“84”消毒液。(5)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与有发热、出疹儿童接触。(6)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7)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疫情报告、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病儿及时隔离上报,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发现、报告和处置。
6.狂犬病预防
夏天是犬伤的高发期,闷热的天气容易使犬类动物烦躁、冲动,同时夏季人们穿着单薄,容易被犬只咬伤、抓伤。
建议:(1)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圈养好自己的宠物,文明、科学管理好自己的宠物,及时主动给宠物免疫,不要随意遗弃。(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遇到陌生的猫、狗等动物时,不要挑逗、玩弄,不要奔跑或猛跑猛跳,更不要踢打、拉扯,减少被抓伤和咬伤的机会,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4)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应尽快到附近的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处理。(5)对于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包括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人员、兽医、动物驯养师等,应当进行暴露前免疫。
7.食源性疾病预防
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暑假期间,外出聚餐机会增多,就餐时需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品。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需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建议:(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3)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4)注意防虫、防鼠,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5)一旦发现肠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8.高温中暑及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
随着暑假来临,要特别注意防范儿童青少年溺水、交通事故、跌倒和坠楼、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伤害。及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建议:(1) 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2)减少产热,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丸、清凉油、人丹、风油精等。(3)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4)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5)高温天气驾车出行时,家长要养成下车时查看后座的习惯,绝对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以免孩子在高温下中暑,甚至危及生命。(6)家长应对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热水瓶、消毒液等物品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厨房刀具等尖锐物品要放置妥当;家中用电设备和电源要远离儿童触及范围;不要让儿童攀爬窗台;儿童要远离有毒药物、化妆品、打火机等物品。(7)家长应教导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采取危险的行为。例如,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闯红灯等。如遇到同伴溺水,孩子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救援,应大声呼救请周围的人帮忙救援。(8) 在儿童饮食起居方面,要做到新鲜、无毒,防止食物污染变质。严禁低龄儿童吸食果冻等胶状食物,防止堵塞呼吸道。(9) 注意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的行为习惯,学习自救技能。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多陪伴儿童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