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在短视频平台滑动手指,一条“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的虚假信息赫然入目;刷新社交软件,“AI预测彩票号码百分百中奖”的消息被疯狂转发;浏览新闻资讯,“杭州滨江发生恶性刑事案件”的传闻正引发热议.....
从食品安全到民生工程,从娱乐八卦到公共安全,这些如同“迷雾弹”的网络谣言正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不断冲击着公众的认知防线。当虚假信息和真实资讯交织缠绕,我们该如何在这迷雾重重的信息丛林中辨明方向?又该如何应对?
捕风捉影的臆测、夸大其词的言论、断章取义的拼凑.....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荒诞不经的谣言,为何总是层出不穷并不断在网络世界掀起波澜?

从众心理驱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很多人难以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容易陷入“多数即正确”的误区。当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大量被点赞、评论和转发时,部分网友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下意识认为“大家都在转,应该不会有错”,而后随波逐流加入传播大军,在无意中成为谣言扩散的“助力者”。
存在认知短板。“服用头孢后喝酒问题不大”“‘体考神器’喝一口就能及格”“新能源汽车辐射很强,长期开影响健康”......在医疗、科技、财经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多数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盲区,难以精准辨别信息的真伪。一些谣言披上“研究机构”“知名专家”的外衣,给人制造一种“权威”的假象,打着“科学”“专业”的幌子,误导或欺骗网友,利用公众的认知空白迅速在网络扩散。
恶意博取流量。在全民“触网”的当下,追逐流量本无可厚非。但个别自媒体和营销号却将造谣传谣视为获取利益的捷径,为了博取眼球、收割流量,不惜编造剧本、摆拍视频、蹭炒热点,在网络平台恶意散布不实、不当言论,吸引网民关注,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点击,从中赚取流量红利。从明星隐私的“独家爆料”到社会事件的“深度揭秘”等等,都成为某些人获取流量的工具,让传播网络谣言成为一个畸形的“产业”。
发一个视频、评论一条信息、点赞一张图片,表面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网络行为,但内容一旦失实,则可能带来诸多危害。
损害个人权益。“杭州一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个人信息遭“人肉”,其精神状态和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编造“某地小吃街有餐饮老板感染艾滋病”谣言信息,对相关餐饮商户经营造成困扰;虚构“某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导致不少艺人遭波及......造谣者的指尖,往往会成为成本最低的“凶器”,有时候几个字的恶意拼凑、几秒钟的冲动转发,就能将他人生活卷入舆论漩涡,对无辜者造成伤害。

扰乱社会秩序。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谣言就如投入湖中的小石子,看似不起眼,却能掀起巨大涟漪。编造传播“大米涨价,快去抢米”谣言,造成网民恐慌性抢购大米;摆拍视频“高考生作弊家长用钱摆平”,给无数家长和考生带来焦虑情绪,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滥用AI技术生成“广州限制外卖配送”虚假信息,部分群众信以为真,一度登上网络热搜等等。这些谣言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威胁。
破坏舆论生态。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面对海量信息,网民往往难以分辨真假,容易被误导而发表或转发一些不实的言论,让网络空间的交流和讨论失去理性,阻碍了真实有用信息的传播,网络舆论场也就难以发挥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当官方渠道权威发声,很多人可能会受到谣言先入为主的干扰,对真相产生不信任感,导致官媒公信力下降,让网络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理。
网络谣言犹如“信息雾霾”,止于“智者”,也止于“治者”,需多管齐下,多方携手,方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清朗网络空间。
保持理性。抵御谣言的第一道防线,在于每一位网民。面对一些未经证实、或者情绪煽动性强的信息时,不妨按下“暂停键”,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逻辑是否合理,多看一看权威渠道的发声,不急于做情绪的“俘虏”和传播的帮手。用思考代替盲从,用查证替代转发,拒绝成为虚假信息的 “传声筒”,谣言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守好底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无论是普通网民、媒体、还是内容创作者,都需以道德和法律为尺,守住“不造谣”的红线。蒲城“三根葱”因传递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成为陕西网红顶流;渭南乡党董宇辉开创知识带货新模式,吸引万千粉丝......“博取流量”的方式有很多种,以积极、正能量的内容触动人心才是长久之道。为博眼球编造离奇故事、捏造不实信息换取瞬时流量,最终只会换来流量反噬。
加强监管。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网络造谣、传谣等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约束;比如,今年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自媒体”发布干扰舆论、误导公众内容等不实信息,规范重点领域信息内容传播;还有公安部部署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定期公布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等等。监管力量的精准发力,为有效遏制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筑牢了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
网络时代信息芜杂繁多,泥沙俱下,但只要每一个人都擦亮眼睛,保持清醒,守住真实的底线,我们就一定能够穿透谣言的雾障,在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笃定前行。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