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创建】“全国文明村”太白县拐里村:文明新风润乡土 幸福生活暖民心)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太白县咀头镇拐里村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近年来,拐里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凝聚合力,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文化治理创新,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规划先行,跑出文明“加速度”

拐里村位于太白县城以东3公里处,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502户1742人,耕地面积5349亩,林地面积32210亩。近年来坚持把党建作为文明村镇建设的“主心骨”。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划分党员责任区,每位党员包联10 - 15户家庭,负责政策宣传、环境监督和矛盾调解。在拆除违规建筑、清理卫生死角等攻坚任务中,党员干部主动带头,用实际行动打消群众顾虑。定期召开党员群众议事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将群众智慧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同时,邀请专业团队编制文明村镇建设规划,立足本村特色,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要素。明确“一轴两带三区”功能布局:打造一条贯穿村庄的景观主轴,建设生态景观带和产业发展带,划分居住生活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保护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风貌,保留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做到“修旧如旧”,让村庄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乡愁韵味。同时,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发展实际及时优化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推窗见绿,行路闻香,融合文明“新动力”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河道淤泥和畜禽粪便,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和违章建筑,整治污水横流、乱堆乱放和残垣断壁。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种植花草树木。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配备专职保洁员,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激发群众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如今,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文化铸魂,创新治理,涵养文明“新风尚”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修缮保护古建筑、古祠堂,整理村史村情、家规家训,建设村史馆和文化礼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调动全村积极性,共建美丽庭院。建立周评比机制,由村“四支队伍”、村民代表组成评委团,每周选取农户进行评比,现场指出问题和整改建议,截至目前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19户,“美丽庭院”户66户,洁净有序户143户,村域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不断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开展便民服务。建立智慧乡村管理平台,整合党建、综治、环保、民生等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共享。通过平台,群众可以在线反映问题、查询政策,干部能够及时处理事务、跟踪进度,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书屋,培养群众法治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下一步,拐里村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文明村镇建设再上新台阶,让广大村民在文明创建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文明印记镌刻在群众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