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岗位包食宿吗?工作地点具体在哪里?”
“这份工作时间灵活,还能顾家,太适合我了!”
5月16日,在王益区方舟广场举办的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周女士攥着刚填写好的入职意向表,难掩兴奋。当日,20家优质企业携400余个岗位集中亮相,从制造业技术岗到服务业管理岗,从长期稳定岗位到灵活就业机会,现场人头攒动,咨询声、讲解声此起彼伏,成为王益区稳就业促增收的生动缩影。从招聘会的“面对面”对接,到政策资金的“实打实”支持,王益区正以创新举措实现就业创业“双向赋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招聘会现场:供需两端“双向奔赴”。招聘会现场,陕西澳华瓷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排起长队。“我们带来了陶瓷工艺师、设备操作员等多个岗位。”企业招聘负责人一边发放宣传资料,一边热情介绍。同样火爆的还有陕西德博伟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美团外卖)展位,“骑手、客服岗位都在招人,多劳多得,还有各类补贴。”工作人员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王益区零工服务中心展位前,灵活就业岗位专区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群。“我想找份能照顾孩子的兼职,家政保洁这个工作时间正合适。”一位家庭主妇仔细询问着工作细节。
为了让求职者享受更贴心的服务,现场专门设立政策咨询区。“创业有哪些扶持政策?技能培训怎么报名?”面对求职者的疑问,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并发放就业创业政策资料1000余份。“这次招聘会不仅提供了岗位,还让我了解到创业贷款的新政策,真是收获满满。”有创业意向的李先生说道。据统计,招聘会当天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0余人,真正实现了企业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
招聘会的热闹场景,只是王益区稳就业促增收工作的一个精彩片段。今年以来,王益区以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抓手,王益区人社局聚焦就业创业难点,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通过创新和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模式,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政策创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王益区致力于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的联动机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一方面,将个人创业贷款额度从最高20万元提升至最高3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从最高300万元提升至最高400万元。通过提高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额度上限,使得更多创业者和小微企业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显著扩大了创业担保贷款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信用良好的企业,实行“信用+担保”的双重授信方式,对辖区内9个信用村的创业主体实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免担保,对其他无法提供抵押物的创业者,在信用评估基础上由政府性担保公司给予担保,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及小微企业给予了实际贷款利率50%的贴息,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财务负担。
服务升级:跑出助企“加速度”。在提升服务效率上,王益区推行“三快”服务机制。通过快审快批,整合人社、财政、银行等部门资源,建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的绿色通道,将贷款发放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通过快调快配,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了“一对一”的需求摸排,深入企业,了解其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一企一策”的精准匹配,确保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能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快贷快用,联合金融机构以“环节最少、材料最简、时间最短、效率最高”为目标,努力为创业者及小微企业打造便携高效的创业担保贷款绿色办理通道。
为确保资金安全,王益区严把“双关”。在加快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速度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严把“双关”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和循环使用。把牢贷前审核关,建立贷款受理、审核、审查分工负责制,加强贷款风险防范,联合贷款经办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申请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人进行贷前实地调查,进家门、入社区,核查核对申请人经营项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重点对照核查申请人出具的资料和其经营场所、营业执照、财务报表等的一致性,调查申请人的经营情况和信誉状况,并现场做出答复,力求做到“严、细、准”。把牢贷后管理关,对经营户实行不定期回访,积极跟踪监督贷款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的使用进展情况,强化贷款人的还贷意识,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有效控制和防范坏帐风险,切实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截至目前,王益区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95万元,其中个人贷款8笔共计195万元,小微企业2户共计800万元,完成全区年度目标任务的49%。从招聘会现场的“人潮涌动”到创业贷款的“精准滴灌”,王益区正以务实举措打通就业创业堵点,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原载:《铜川日报》5月27日 第A03版 记者 田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