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项目“加减乘除法”,聪明算账智慧花钱
——咸阳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简析
核心提示
塔吊林立的工地、智能化的生产线、加速“缝合”的跨区交通网……2025年,咸阳以“项目之进”撑起“发展之稳”,可以说,各项投资投得准、见效快、投得稳、能长远,打出扩大有效投资“组合拳”。
把钱花在刀刃上。咸阳突出精准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相统一的系统性投资,聚焦“两重”“两新”领域,通过建立“三张清单”靶向攻坚、创新“要素保障池”精准供给、深化“链式招商”补链强群,精准识别战略支点、高效配置资源要素、系统构建发展生态,做好项目增量、存量、变量、新量的加减乘除法,使每一分投资都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5年全市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356个,总投资2156.9亿元,年度投资728.5亿元。截至4月底,完成投资294.1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3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居陕西省前列。
扩大有效投资既要“量”的合理增长,更要“质”的有效提升。咸阳正以“三张清单”明路径、“要素保障池”破瓶颈、“链式生态圈”强动能的姿态,打好有效投资“立体战”。
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热潮涌动。
在永寿县开工的年产1500吨高能效耦合制氢及10万吨工业气体示范项目,将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灰氢”变“绿氢”;高新区年产5.8万套专用轮胎建设项目,实现了智能芯片与轮胎制造工艺深度融合;彬州市薄膜封装关键材料及核心装备生产项目,将有效解决国内显示面板领域国外“卡脖子”问题,提升国家竞争力;秦都区正泰输配电产业数智化改造和新兴产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2.6亿元,正泰电气西北产业园的立足,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推动输配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彩虹二路高架桥通车,立体交通让投资更具说服力。全媒体记者 周季/摄
随着一批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项目加速落地,咸阳正以有效投资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书写着“以投资优结构、以项目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以“当下之需”谋划“长远之计”做好项目储备盘
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是积蓄发展后劲、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谋划储备,主动加强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

咸阳高新区年产5.8万套专用轮胎建设项目。全媒体记者 韩国章/摄
市发改委分管主任带领专家团队赴住建、文旅、城管执法等部门手把手精准指导项目策划包装20余次,联动市级部门和县市区谋划储备项目累计达到2133个、资金需求1283.2亿元。同时,主动向上对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抢抓政策性项目申报“窗口期”,累计申报项目697个、资金需求521.0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54个、资金需求53.9亿元,省级初审并向国家推送项目85个、资金需求25.8亿元;专项债券项目401个、资金需求405.7亿元,国家两部委已审核通过第一批专项债券项目127个,居全省第一。
在加强过程管控,加力提速计划执行方面,我市建立月调度和提醒督办机制,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库逐月调度政策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和资金支付情况,同时将政策性项目开工率、资金支付率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倒逼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2024年122个政策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中央预算,资金支付率达到80%,2025年21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已开工16个,2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计划6月底前开工。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力推动政策承接、落地、转化,以政策性项目建设新成效为全市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项目之进”筑牢“发展之基”再掀建设热潮
5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随着中国西部AI创新港在“五一”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咸阳高新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载体,它的建成投用,不仅成为咸阳数字转型成果展示、数字会展、VR沉浸式体验、数字文旅等业态的“新地标”,更成为了咸阳重大项目中“咸阳速度”的缩影。

秦都区正泰输配电产业数智化改造和新兴产业项目。全媒体记者 韩国章/摄
2025年以来,咸阳以“两重”(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为引领,“两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为突破,紧盯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高端制造业到智慧城市基建,从绿色能源转型到民生福祉提升,咸阳正以项目“加速度”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世纪大道综合改造工程计划2026年完工,雨污分流改造将于2025年底全面完成;文兴路体育公园、咸平路智慧停车场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推进,彰显了我市紧扣抓服务、促协调、求实效,全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向好向快的决心。据悉,截至目前,谋划储备政策性项目2131个,资金需求1281.4亿元,纳入市级“四个一批”清单项目1785个,总投资9370.17亿元,其中,地铁11号线、“引泾上塬”供水工程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3个。
截至4月底,35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4.1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40.38%,超出时序进度7个百分点。全市开工项目571个,年度投资771.99亿元。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108个,年度计划投资536.43亿元,开工率60%。另外,咸阳博物院(新馆)、法士特高端智慧农机装备等123个(5000万元以上87个)重大项目计划二季度陆续开工。
以“破旧立新”驱动“智改数转”构建良性发展生态
投资结构优化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咸阳正以“破旧立新”之势,加速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围绕设备更新、数字赋能、节能减碳、生产换线四大方向精准发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条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产业升级之路正加速铺展。
走进位于高新区纺织三路筑梦·易创空间的陕西金灃科技有限公司,一条明晰的产业脉络映入眼帘:从磷矿石、石墨、石墨烯到石墨烯应用产品,石墨烯纤维、石墨烯纱线、石墨烯面料、石墨烯服饰、石墨烯鞋帽、石墨烯保健护具、石墨烯口罩、石墨烯合成革、石墨烯发热膜等依次排列。“我们正在积极拓展石墨烯的应用边界,特别是在大健康和汽车内饰面料应用。在大健康方面,公司开发了多种基于石墨烯的保健产品,如保暖内衣、护具等,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而在汽车领域,石墨烯涂层材料的应用显著改善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该公司董事长金党波说,自金灃科技自入驻咸阳高新区以来,迅速成长为区域内的标杆企业,2025年,他们将建成国内首条5层以下石墨烯示范线,届时可实现年产天然的高品质石墨烯40吨,预计2025年公司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以上。
陕西金灃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市还有很多。这些企业积极谋划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节能减碳等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
据悉,到2027年,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重点市区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
从“物理整合”转到“化学融合”要素保障更加稳固
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健全重点事项清单、打造“咸企通”智慧服务平台、创新政企恳谈机制等举措,优化土地、环保审批等手续,推行提前介入服务、不见面审批等,全面优化项目要素保障体系,政务服务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为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务大厅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全媒体记者 周季/摄
“‘咸企通’平台集成政策直达、诉求响应、产业链对接等8大功能模块,汇聚中省市三级涉企政策2600余条,通过AI智能匹配向企业精准推送。”咸阳电信公司平台运营中心耿虎向记者介绍,今年2月19日,DeepSeek成功接入“咸企通”,已实现技术架构的改良升级,提升了平台的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为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了更加精细、高效的政策咨询等服务,有效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找政策难、读政策难、用政策难”问题,成功实现政策解析准确率提升45%,问答响应速度加快70%。政企数据直通,政策精准触达,“咸企通”平台构建升级,催生要素服务新生态。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年”和“扩大有效投资硬仗”活动部署,市级各要素保障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组织经济工作,积极主动优化要素保障服务,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全市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在市级重点项目方面,88个省级重点项目用地已保障80个,286个市级重点项目用地已保障256个(不含省级重点项目);涉及林地手续项目46个,已完成办理34个,涉及环评手续项目231个,已完成办理177个,涉及文勘手续项目232个,已完成办理189个。在政策性投资项目方面,涉及可研手续项目94个,已审批86个,在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方面,涉及可研手续项目15个,已审批9个。
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我市将继续执行好“有需必应、无事不扰”25条,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加强市级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专项债统筹,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政银担”合作,健全企业账款清欠机制,破解企业资金难题。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跃升,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奔跑。当前,咸阳正以“清单化管理、数字化赋能、人性化服务”三向发力,打造“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标杆城市,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手记
行走在咸阳大地,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有效投资”为针线,在关中平原织就一幅“破旧立新”的产业图景。
在经开区政务大厅,记者见到一份特殊的“项目病历”:每个停滞项目都标注着土地、资金、审批等“病因”,匹配着责任部门和解决时限。一位招商干部坦言:“过去拼政策优惠,现在比服务颗粒度。”从“要素保障池”动态调配指标,到“咸企通”平台秒批秒办,精细化服务让众多来咸投资的企业跑出比行业平均快3倍的“咸阳速度”。
在法士特智能工厂,机械臂翻飞间,每45秒就有一台商用车变速箱下线。这家“链主”企业身后,是13家本地配套商的协同进化——有的从生产螺丝转型精密部件,有的借数字化改造接入工业互联网。这种“链式进化”让人看到有效投资的深层价值:当每笔投资都成为产业链的“黏合剂”,增长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生态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