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柞水县政协文史委协同《柞水方言》编纂人员深入红岩寺镇红岩村兰家湾,对当地壮族话方言展开采录,为编纂《柞水方言》一书收集更多、更充实的素材。
访谈采风,记录民间语言瑰宝精髓
红岩寺镇红岩村兰家湾是柞水县壮族群众聚居村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壮族语言体系和独特的民俗表达方式。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和《柞水方言》编纂人员深入兰家湾,实地走访年龄大、说广东壮族语流利的村民兰强楼、兰栋喜、兰栋照等人进行访谈,重点采集日常用语、词汇、谚语等语言素材。深入了解了壮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确保所采集的方言信息全面、真实、生动。
守护乡音,拯救濒危语言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的影响,兰家湾壮族话方言使用人群逐渐减少,部分词汇面临失传风险。兰家湾壮族话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采录过程中,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高龄发音人的语言留存,通过复读比对、多人口述校验等方式,最大程度还原语言原貌。例如,把“表姐”说成“biāojī(表积)”,把“表弟”说成“biāotěi(表特),把“学生”说成“huǒsāng(活桑),把“男人”说成“Nànnìn(男恁),把“二流子”说成“nílióuzi(尼溜子)”,把“猪圈”说成“zhǒucā(周叉)”,把“请客”说成“qiāngkā(强卡)”,把“上衫”说成“sǎngsǎn(尚伞)”,把“棉裤”说成“miànfú(棉伏)”等词语发声的不同特点,传承着在柞水壮族人的文化底蕴。一位壮族老人说:“祖辈传下来的地方话,现在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了。你们这次记录地方方言是功在当代,传承后世的有益之举,我们会积极支持。”
众星捧月,积极支持系统整理共谋划
此次采录以“全面性、代表性”为原则,累计收录壮族话方言基础词条近2000余个,5万余字,并分类归档语音、语义信息。采录内容涵盖日常称谓、季节天气、日常生活、服饰文化、行为活动、农业生产、娱乐活动、特色饮食、鸟兽鱼虫、家禽家畜等十六方面的方言,重点凸显壮族话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词汇及语法结构,为编纂《柞水方言》提供了详实、系统的资料。采风收集过程中,村民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将族内能人收集的宝贵资料提供给征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