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凤县凤州镇邓家台村的蔬菜育苗基地里热闹非凡。“红小凤”志愿者趁着群众劳动间隙,有条不紊地宣讲起养老保障政策与耕地保护法规来。现场气氛热烈,群众们的参与积极性高,纷纷踊跃提问,而且还围绕村庄未来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凤州镇“农民学习会”开展情况的一个精彩缩影。
“要富群众口袋,先富群众脑袋”。“农民学习会”不仅能提升群众的道德素养,还能传授致富技能。近年来,凤州镇常态化组织各村开展“农民学习会”,从育苗基地到文化广场,从村头巷尾到农家院落,学习会将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富脑袋、强技能、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能人领航,让成果转化为动能。“咱自己的土专家讲课就是接地气!”提起“农民学习会”的师资队伍,群众纷纷点赞。凤州镇组建起一支“党政干部 + 专业教师 + 乡土人才”的多元讲师团:“高素质农民”张诚分享果树修剪经验,剪纸非遗传承人孙双莉手把手教授指尖技艺……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活教材”,用乡音土话将技术难点掰开揉碎,既传授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又守护住乡愁记忆的“传家宝”。许多群众学成后科学管护果园,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按需定制,让知识扎根乡土。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结合群众素质、农时农事、民族民俗等实际,构建起精准化学习体系。学习会以“五个一”为固定框架——开展一次红色教育、宣讲一个惠民政策、传递一个善行义举、征集一次意见建议、组织一次议事协商,既保证学习深度,又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这种“菜单式”课程设置,让田间课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加油站”。
灵活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为破解传统培训“填鸭式”教学难题,凤州镇打破空间与形式桎梏,解锁学习新场景。在椒果产业园里,农技专家手持病叶现场示范病虫害防治,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在文化广场上,“红小凤”志愿者以朗朗上口的快板、诙谐生动的三句半,让党的政策“声”入人心;为契合农时与群众作息,学习会“下沉”到田间地头、“延时”至夜间,将学习阵地延伸到群众聚集地,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此外,学习会与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借助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元载体,让理论宣讲既“沾泥土”又“带露珠”。今年以来,开展“农民学习会”32场次,惠及600余人次,群众参与热情持续攀升,学习热潮在乡土间涌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