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增动力,发展添活力。宝鸡人始终坚守这个理念,以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去年,我市完成了9大领域135项年度改革任务。其中,5项改革工作获得省级表扬,16项改革案例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56项成为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
在改革的推动下,去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这些指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我市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分解细化236条改革举措,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新与发展比翼齐飞
不久前,宝钛集团首期“宝钛讲堂”开讲,随后将以“当前发展需要什么就讲什么”为原则不定期举办。这家企业正在提升职工的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市以工业闻名,目前正面临复杂的形势和多变的市场,不进则退。
如何让创新推动发展?如何用发展拓宽创新空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完善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宝钛集团作为“中国钛谷”的领军企业,迄今已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00多项,2024年钛产品产量4.05万吨(同比增长16.2%),稳居世界第一。创新与发展,在这家企业得到很好的体现。
坚持创新引领,我市工业实力更加雄厚。“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秦川机床、烽火宏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油气钻采装备、压力传感器、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跻身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西凤酒、吉利汽车获评第十届陕西质量奖……宝鸡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84位。
去年,全市13条重点产业链增势强劲,其中9条产业链增速超过10%。钛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增长25.6%;汽车整车产量达到22.76万辆,创历史新高。
创新与发展比翼齐飞,成为我市工业的真实写照。
今年,我市将持续优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系列政策,完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争取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宝鸡布局落地,聚集更多新能量,塑造更多新优势。
园区与项目齐头并进
新年新气象,奋进正当时。
今年1月2日,总投资44.9亿元的52个重点项目在位于市区姜谭路的渭滨区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集中开工。
同样的时间,在扶风新兴产业园区,总投资21.6亿元的年产3万吨高精度锂电铜箔生产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年产3万吨高性能合金材料及航空零件精密加工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足马力,加紧建设。
我市各地的产业园区正在不断壮大,一批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不断落地开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去年11月,我市出台了《宝鸡市工业园区建设指引》,围绕当前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以及推动园区高标准建设、提升承载能力等方面,提出规范性、技术性指标和要求。
工业园区就像一座大厦,项目则是大厦的柱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
宝鸡高新区钛及新材料产业园(清庵堡园区)属于可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的高品质园区,项目还未开工,招商工作已经拉开帷幕,招商人员打破“先筑巢、后引凤”的传统招商模式,探索出“量身定制”新路子——将厂房与项目业态做匹配,为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厂房和配套设施。目前已有18户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有的能耗低、科技含量高,有的企业能强链、补链。
据统计,去年我市引进278个项目,总投资675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入驻的是产业园区。
引进项目,助推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园区壮大,助力入驻企业茁壮成长。当前,我市有11个工业园区晋级省级经济开发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宝鸡高新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提质,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今年,我市安排重点项目419个,总投资2230亿元。我市将在新一轮发展中再攀高峰。
服务与效率双双提升
工程建设审批事项由127项精减到61项,申请材料精简64.2%,办理时限压缩了55%;
办理环评报告书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报告表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
一般社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减至50个、80个和15个工作日……
办事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服务质量的提高。
针对营商环境,我市摸索出一套“加减乘除”工作模式,即:提前服务做加法、优化流程做减法、集中会商做乘法、“绿色通道”做除法。
在大窑饮品年产50万吨饮料智能工厂项目建设中,审批人员采用提前介入、全程辅导、帮办代办等方法,1个工作日就办结了用地规划许可。在项目建成后,大窑饮品公司需要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组建了帮办代办“小分队”,主动对接企业开展“证前指导”,仅用4个工作日,企业就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渭滨区一家生产液压件的企业,准备实施扩能升级改造项目,需要进行环评。我市行政审批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其实行告知承诺制。也就是说,企业只提供简单资料、签订承诺书,就能通过审批。此项目只用了5个工作日,便完成了环评。
营商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点。
去年,我市围绕营商环境的100项重点改革全面完成,1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一些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我市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年新增经营主体3.37万户。
当前,我市按照“一领域一改革特色、一县区一改革品牌、一部门一改革亮点”思路,谋新策、出实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