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阳区抢抓榆林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机遇,坚持抓转型、育新兴、促融合,统筹推进“六新”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多能融合互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集控中心的监控大屏上,生产画面和运行数据一览无余,实时呈现;煤矿井下的智能掘进机隆隆作响,随着铁臂起伏,“乌金”滚滚流淌……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陕煤集团曹家滩矿业不仅有现代化的设备、精益化的管理,还拥有智能化的矿山、生态化的矿区。4月上旬,该煤矿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与主回撤通道精准贯通,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10米特厚煤层大采高一次采全高技术空白,目前工作面的单面年产量已高达2000万吨,最高日产6.5万吨。
“特厚煤层是我国煤炭保供的重要资源,而10米左右的采高将极大地提升煤炭开采的效益。为了应对10米超大采高的各种技术难题,我们联合院士团队研发了先进的设备,充分运用智能化开采技术,目前在地面就可以远程操纵井下的设备进行割煤作业,是煤炭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的生动实践。”陕煤集团曹家滩矿业生产技术管理部经理任建超说。
与此同时,曹家滩矿业公司依托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声音分析、温度感知、智能识别等手段,全面保障生产、供电、消防、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
“我公司智能监控、远程操控、智能巡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开采效率与安全性。上万个传感器可以将井下瓦斯、煤尘、有毒有害气体、顶板压力等监控数据实时传输到信息预警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24小时值班的“安全员”,替代了人工进行特殊环境下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判断,进一步减少井下作业人员的风险,让安全生产的基础更牢,绿色发展的根基更稳。”任建超说。
先行先试,是榆阳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鲜明底色。2024年,榆阳区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持续推动扩产增效,累计生产原煤1.66亿吨,新增天然气井99口,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榆37储气库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为能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发展壮大铝镁新材料产业,榆阳区精心开发铝板带、铝箔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拓展铝制品应用场景,吸引更多下游企业入驻,形成紧密关联的铝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近日,记者来到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铸造车间看到,随着固定式混合炉将电解液态原铝注入生产线,铸造机组快速运转,经过冷却、成型等工序,每小时可浇铸出20吨成品重熔用铝锭。
“目前我们铸造车间存在人员密集和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集团公司计划在2025年年底到2026年年初进行设备升级迭代,届时铸造车间会通过设备改造技能提升等方式,达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和智能工厂黑灯工厂的搭建,届时铸造车间的产能会由单线每小时20吨提升到每小时36吨,同时可减少一半的人员,实现减员增效。”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铸造车间主任陈璐说。
2024年年底,该公司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一期扁铸锭车间35吨生产线联动调试成功,采用最新净化技术和熔铸技术试生产出扁铸锭1060铝合金,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交通工具、家具用品、电子元件等场景,不仅减少了能耗、缩短了加工流程,还延长了原铝企业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现在生产的扁铸锭产品,主要是以三系为主,是集团公司初步涉足这个行业探索的最初的产品,也为后续向高端产品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计划今年公司的产量是5.5万吨的,后续还需要通过热轧、冷轧等深加工,制造出0.5毫米、0.7毫米或者1毫米之间的终端产品。”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扁铸锭车间主任罗永峰说。
今年,榆阳区将继续深挖潜力,深耕优势产业育新延链,推动可可盖、方家畔2个煤矿联合试运转,新增气井140口,合理布局分散式风电、屋顶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中煤榆阳10万千瓦风电等9个项目,新增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推进未来50万吨高温费托制品、上古天然气269工程、榆林国重孵化基地等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攻坚突破,开启多能融合互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