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红,夏韵初长。立夏风暖,草木葳蕤,正是拥抱自然的好光景。然而随着气温攀升、降水增多,蚊媒滋生与食源性疾病风险亦悄然攀升。温馨提示:在畅享初夏热情的同时,需重点防范手足口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大型真菌(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
一、手足口病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4-7月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晒衣被。
☑喝开水、吃熟食。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二、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大型真菌(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进入5月,天气多变,降水增多。高温潮湿气候下细菌更容易迅速繁殖,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会明显加快,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增多,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风险增加。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特别是剧毒蘑菇“白毒伞”,2-5月均可生长,误食后死亡率极高。
重点场所:
郊外、山林、公园、草丛;家庭及学校、工厂等集体食堂
预防措施:
☑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要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饭菜煮熟后应2小时内进食,超过2小时需再加热煮透才进食;剩菜要低温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尽量不食用或少食用凉拌、生冷类食品;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餐饮单位就餐。
☑餐饮单位应严禁采购不明来源的食品原料。餐饮单位严禁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结合毒蘑菇生长地、附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制定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包括通过张贴宣传图片、悬挂警示标语、手机短信通知等多种途径,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自行采挖误食导致中毒。
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幼托儿童、学生和工人
预防措施:
☑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做好防护,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厨工等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厨工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个人应加强卫生意识,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饮水卫生,多喝开水,不喝生水。
四、水痘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冬春季高发,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和学校
重点人群:幼托儿童和学生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下接种水痘疫苗。
☑如果得了水痘要遵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等到全身的疹子都结痂了,才可以去上学,避免传染他人。
五、登革热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夏秋季高发,极少数发展成重症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假期出境旅游增多,疫情输入风险上升。
重点场所:社区
重点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多见。二次感染患者,老人、孕妇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预防措施:
☑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
☑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