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至今,我市遭遇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5月17-20日,全市最高气温持续可达35℃以上,气温高、湿度低,加之吹风天气,对小麦灌浆造成较大扰动。为积极应对旱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全力夺取夏粮较好收成,结合实际,制定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我市小麦已陆续进入灌浆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关键时期,面对旱情,要抢抓时机,分类施策,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全力打好夏粮生产最后一仗。
1.旱地小麦,以喷为主,抗旱稳粒重。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锌肥等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黄腐酸等抗旱剂,每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增强小麦抗旱能力,保障顺利灌浆。也可结合降雨亩追施尿素2-3公斤,补充小麦氮素营养,保持植株活性,增强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争取粒重。
2.灌区小麦,灌喷结合,抗逆增粒重。灌浆期墒情不足时,应适时适量浇水,避免根系早衰,影响灌浆。有节水灌溉条件的田块,采用管灌、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小水灌溉。亩灌水20-30方为宜,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3公斤左右,促进籽粒形成,延长灌浆时间。
1.防倒伏。对部分群体偏大麦田,田间郁闭、茎秆纤细,存在后期倒伏风险,看天看地浇好麦黄水。对发生倒伏田块,要及早喷施杀菌剂和叶面肥,控制病害蔓延,促进灌浆,稳定粒重。
2.预防“干热风”。“干热风”是小麦灌浆中后期的常发性自然灾害,要加强监测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及时喷施尿素溶液、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等叶面肥,增强叶片生理功能,提高抗干热风能力,也可喷施三十烷醇溶液或黄腐酸等抗旱剂,抑制叶片蒸腾,减少水分散失。同时根据土壤墒情,选择无风天气,适时浇水,可采用小水勤浇和喷滴灌的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延长灌浆时间,抵御“干热风”。浇水时注意大风天气,防止发生倒伏。
3.警惕“烂场雨”。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烂场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收获机械与烘干设备检修,适时进行抢收,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对受旱程度达到重旱的,由于干旱胁迫造成小麦穗部发育不完全,小花退化、结实率降低,导致减产特别严重的地区,建议因地制宜改种玉米、大豆或谷子、绿豆等耐旱杂粮,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北部旱塬农业种植结构,建议将现行“一年一料小麦”传统种植模式,调整为“小麦+玉米青贮、小麦+大豆”等一年两料轮作体系,充分利用低龄幼园套种玉米、豆类作物等,做到应种尽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1.优选抗旱品种。选用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熟期适宜的郑单958、陕单650、陕单609等优良品种,坚决杜绝出现“旱地种植灌区品种”等越区种植。建议对种子采用抗旱剂、保水剂拌种处理,播种前1-2天进行晒种,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
2.因墒抗旱播种。对于不同整地方式、整地时间田块,因墒抗旱播种。一是抢墒播种。土壤底墒较好的地块,建议采用探墒沟播等播种技术,播后及时镇压,防止跑墒。二是造墒播种。土壤严重干旱时,可利用滴水出苗或坐水播种,夏玉米播后浇压茬水,力争做到适期播种。三是免耕播种。具备免耕条件的地块,提倡采用机械精量免耕硬茬直播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壤水分,并适当加大播种量,提高保苗数。四是等墒待种。若墒情严重不足,且无外部水源,可适当推迟播种期,在5月下旬前等雨播种。
3.应用抗旱技术。一是探墒沟播。旱年深播,豁干种湿,重压提墒,提高保墒增产效果。二是地膜覆盖。选用铺膜精量穴(膜侧)播联合一体机一次性完成刨土、探墒开沟、铺膜、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三是硬茬直播。大力倡导玉米“5335”机械化五联作、大豆硬茬直播等免耕抗旱播种技术,减少机械进地作业次数,最大限度保住底墒。四是坐水播种。每穴浇水1-2斤,待水渗透后均匀撒播种子,然后覆土并轻轻压实土壤,确保种子吸水出苗。五是滴水出苗。采用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设备,播后通过灌溉系统立即滴水,确保灌溉均匀,保证出苗一致。土壤干燥田块,每亩滴水25~30方;土壤湿润的田块,每亩滴水10~15方,滴灌带两侧25~30cm湿润即可,避免浪费。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