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宝鸡市康宁医院)扎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谋工作,创新构建精准服务、品质生活、人才培养、安全护航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坚持“四措并举”纵深推进为民办实事,实现了服务质效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搭好“连心桥”。一是主动作为,坚持开放办院方便周边群众就医。针对周边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问题,在做好全院320余名服务对象日常医疗服务的同时,立足二级精神专科医院40余年传统优势,坚持公立医院的人民属性和开放办院。投入专项资金对医院His系统16个模块进行升级,打造了专科标准化、信息化治疗平台,努力构建家门口的医疗圈,极大方便患者看病住院。二是政策扩面,推进重度精神残疾人康复补贴项目。针对重度精神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重等问题,积极主动与残联沟通对接,最终被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确定为重度精神残疾人康复补贴项目实施机构,通过多渠道争取政策补贴项目,尽量减轻重度精神残疾人康复经济负担,跑出了为民服务加速度。三是便捷服务,开展精神及智力残疾评定等工作。针对单位附近没有精神及智力残疾评定机构,残疾群众行动不便办证难问题,坚持群众少跑路,服务多跑腿,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于2023年11月开通了精神及智力残疾评定业务。同时,为改善解决周边失眠患者的困扰,开展了“关爱睡眠、乐享生活”爱心治疗活动,目前已为330余群众提供了爱心服务。四是联动帮扶,做好困难代养人员救助服务。针对部分代养人员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积极主动与户籍所在地社会救助审批部门联系沟通,协助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和相关材料的申报,搭好特殊困难服务对象救助审批直通车,已为9名困难代养家庭落实了社会救助政策,实现了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暖心变化,切实让党的惠民政策及时落到最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身上。
为服务对象暖心生活绘好“幸福图”。一是文化润心,打造节日幸福家园。结合春节、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习俗,深挖节日文化内涵,认真筹备、精心策划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培养挖掘服务对象爱好特长,组建了秦腔爱好团、歌唱合唱团、舞蹈表演队等共约60余人的文艺队伍,每逢节日为他们搭建舞台,表演节目展示自我,让服务对象从旁观者变为舞台主角。二是温馨关怀,开展生日美好记忆系列活动。坚持每月选一日为当月生日的服务对象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用仪式感筑牢情感纽带。截止目前已开展50余期,切实增强了服务对象的幸福感,让其感受到“宝一福”大家庭的温暖。三是坚持创作,提升日常手脑协作能力。定期邀请专业手工老师,开设剪纸、绘画、漆画、非遗手工等课堂,通过手把手指导服务对象制作工艺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动手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四是生态疗愈,探索自然赋能康复路径。先后组织服务对象前往公园、田园农场等生态场所10余次,约600余人次参与了金秋赏菊、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让自然力量成为康复良药,缓解焦虑情绪,释放精神压力,获得更高的愉悦感。五是社会协同,搭好爱心资源汇聚渠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包装推介爱心帮扶项目,联合各类慈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人士和志愿服务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关爱帮扶服务,逐步建立了“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社会捐赠”的帮扶联动体系。去年以来,共接受社会捐赠25次,为做好服务对象的保障与服务打通了新渠道、引入了新方式,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为干部职工技能提升建好“大舞台”。一是教育培优,构建分层培养体系。通过聘请业务领域专家、教授、专业技能人才定期来院授课的形式,扎实开展“宝一福”大讲堂。通过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干部职工讲微课,促进干部职工相互学知识、强本领、优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课堂内容覆盖政策理论、技能培训、安全管理等,已成为干部职工锻炼提升的主舞台。二是实战练兵,搭建技能比拼舞台。坚持每月开展医务人员技能培训,适时选派骨干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每年举办一次全院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并积极组队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比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升的方式,树立了业务标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快速提升了护理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三是社会锤炼,拓展民生服务领域。去年以来先后11次组织康宁医院深入农村、社区、广场,开展健康义诊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打造院校合作共建模式,定期组织心理医生赴亚太专修学院、振华学院等院校,为适龄学生开展公益心理健康讲座,坚持在实践中锤炼自身,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为全院人员安全保障织好“防护网”。一是责任体系网格化。建立了以院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院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判安全工作形势,研究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确保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二是风险防控多元化。坚持每月集中对消防、食品、燃气、服务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开展一次排查,发现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院内消防栓、灭火器、烟感报警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落实专人每日排查,确保安全设施完好有效,苗头隐患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及时到位。三是应急能力实战化。修订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安全应急抢险队伍,坚持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全员熟练掌握突发事件应对举措、安全设备使用方法,人员疏散路线等,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服务对象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宣传教育全面化。坚持做到逢会必讲安全、逢事必讲安全,定期组织学习重大安全判定标准和院内安全制度,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利用院微信公众号、LED电子显示屏,微信群等媒介,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工作氛围日益浓厚,为全院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提供了安全放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