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4年寻籍、3分钟救命…渭南这些警察故事,藏着大写的安全感)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渭南街头,12345热线的铃声就承载着不同的期待响起。当求助化作锦旗上的烫金大字,当感谢穿越电波抵达派出所值班室,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故事,正编织成新时代渭南公安与群众之间最动人的情感纽带。
炎热的午后,热浪裹挟着柏油路上的蒸腾气息。骑摩托的张先生刚拐入朝阳大街,链条突然"咔嗒"断裂。正当他蹲在滚烫的路面手足无措时,“藏蓝色”突然停在身旁——辅警姜小飞了解情况后,摘下手套直接蹲在地上开始检修。油渍弄脏了警服,汗水浸透了后背,整整70分钟,他化身专业"修车师傅"。当摩托车重新发动的那一刻,张先生记住的不仅是LW8073这个警号,更是烈日下那片赤诚为民的心。于是他希望12345帮忙查找,他要当面感谢这位交警。姜小飞后来在回访里说得云淡风轻:"车修好了,群众赶路不耽误,比啥都强!"
4月20日的傍晚,一通紧急来电打破了12345热线的平静。蒲城县出租车上,一名断指儿童正与时间赛跑。临渭大队保丰中队民警冯普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三辆警车组成"护航编队"。警笛呼啸声中,沿途路口绿灯全开,车流自动让道。原本14分钟的路程,硬是压缩成3分钟的奇迹。孩子被抱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都感叹:"再晚几分钟,手指就保不住了!"事后,出租车司机专程致电12345:"我开了十年车,第一次觉得这条路这么短!"而孩子父母送来的锦旗,早已被泪水晕染出感激的痕迹。凌晨
5月4日凌晨,华州分局赤水派出所的值班室灯火通明,一位衣衫单薄的走失老人被带到所内。民警李建国蹲在老人身旁,边为他擦去脸上的尘土,边轻声询问情况,得知老人饥肠辘辘后,便转身扎进厨房。不一会儿,一碗冒着热气的稀饭和夹馍摆在老人面前。寻找家属的过程中,老人紧紧抓着李建国的衣角,当家属赶到,老人却不愿离开,直到李建国说出那句“这里永远是您的家,随时可以来吃饭”,不仅驱散了寒夜的凉意,更让在场的人瞬间红了眼眶。这盏深夜亮起的厨房灯,照见的是警民之间最朴素的温暖,也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