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凤翔区陈村镇的乡野,农户门前的小菜园,被青砖围栏所环绕,低矮的竹篱笆勾勒出整齐的田垄。这种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如今正与共享菜园等创新模式相融合,悄然引发了一场名为“静美革命”的变革,为广阔的乡村地区绘制出一幅生态优美、产业繁荣、邻里和谐的美丽图景。
颜值革命从杂乱荒地到诗意栖居
在紫荆村,曾经杂乱无章的房前屋后,如今被精心打造成了符合“五净一规范”的生态菜园。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居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改造成了四季轮作的小菜园和微景观。利用竹篱笆、卵石小径构建出“田字格”农耕美学,将卫生死角转变为立体景观,既解决了环境治理的难题,又营造出“紫荆花红、四季常绿”的庭院美学。这些镶嵌在村巷中的“绿色拼图”,不仅保留了农耕的实用价值,还提升了人居环境整治的艺术水平,让村庄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田园美术馆”。
环境蝶变以小菜园撬动产业环境综合发展
在槐北村,通过发展独具特色的微型菜园,构建了一个将人居环境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生态网络。通过实施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有效解决了村民门前的“三堆三乱”问题。此外,采用“党建+乡旅联盟+金融”的创新模式,将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有效串联,建成了“槐北智慧农业园”,打造了以“猪小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街,以及乡村咖啡馆、稻草人王国、露营基地、槐香小院等新型乡村旅游业态。这种以点带面的策略,促进了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发展新蓝图。
治理新生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建共同体
这场“静美革命”变革的背后,彰显了治理智慧的提升,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坚持与发展。通过“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成功打造一批示范菜园,同时实行积分制管理,将菜园的维护纳入“美丽庭院”的评比体系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种“共治共享”的模式下,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乡村建设的捍卫者,他们自发组织“菜园护卫队”,从而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生态。
从门前的三分地到共享的责任田,这些充满活力的菜园正在重新塑造乡村的价值观。它们不仅仅是菜园的丰收,更是一系列充满活力与和谐的乡村正在蓬勃发展。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播种与收获,都在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