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铿锵前行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全力以赴稳增长。一季度,全市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投资结构更趋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加速蓄积,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延续了良好增长态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7%,聚焦粮食安全、农业强链补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加快落地;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7%,制造业投资增长37.9%,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产业集群加速成势;社会资本投资增长25.2%。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4%,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有序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8%,新兴动能不断集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项目建设一线,是咸阳经济韧性和活力的生动缩影。
4月25日,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施工人员紧密协作,主体结构加快封顶。项目建有产学实训基地、汽车系与机电系、艺术师范系及高考部、社会培训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与食堂等。建成后,将能够容纳6000名学生,并具备每年面向社会培训1.2万人次以上的能力。项目经理张林介绍,目前一季度完成投资9600万元,建设进度快于预期。
同时,渭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现场,工程进度正稳步推进。屋面、外墙保温、地下室及室内安装等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进行外幕墙玻璃和铝板安装,室外水电管道预埋、道路硬化等配套施工同步展开。项目负责人陈鲁介绍,渭城区坚持专班推进、靠前服务,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从立项审批到能评环评,从土地保障到融资配套,全流程压茬推进,有效压缩建设周期、提升建设效率。按照计划,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全面完工,建成后将为全区青少年提供一个集学习、活动、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成长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获得感。

4月27日,位于咸阳高新区的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科研工坊项目(无人机照片)。记者 谢祯/摄
从城市主战场到县域经济前沿,一批重点项目齐头并进、蓬勃推进。咸阳经开区秦创原临空智港项目已建成投用;礼泉县秦帝鲜集食品生产项目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力争早日实现试产;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科研工坊项目加快推进;中国西部AI创新港5月1日正式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农村道路改造、供水管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同步推进,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中国西部AI创新港。记者 李赟/摄
截至3月底,全市已开工项目481个,总投资543.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5.73亿元。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98个,总投资388.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4.73亿元;县级重点项目383个,总投资154.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亿元。其中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产业项目占比不断提升。
打好稳投资“主动仗”,咸阳坚持以项目为王、以服务为先,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聚焦西安—咸阳一体化、秦创原先行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等重大战略,谋划储备了一批含金量大、含新量高、含绿量足的高质量项目。对新建重点项目逐一列出开工计划、手续事项清单和服务问效工作台账,按照“成熟一批、开工一批”的原则,组织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分层级分领域包联机制,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精准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用地、资金、手续等问题,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
看项目现场,塔吊林立、热潮涌动;观投资数据,动能强劲、势头良好。咸阳将以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提升项目谋划力、落地率、成效度,不断筑牢发展底盘、厚植增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