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犬、猫等动物进入了发情期和换毛期,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增强,且天气转暖,人们衣着逐渐单薄,使得春季成为动物伤人事件的高发期,同时也增加了狂犬病毒的感染风险。
今天,就与大家来聊聊狂犬病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和死亡。
发病后会出现恐水、畏光、怕风等症状,致死率几乎为100%。
二、狂犬病感染源,感染途径有哪些?
我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野生动物中的狼、狐狸等也能传播狂犬病病毒。
牛、羊、猪等家畜和兔、鼠等啮齿动物传播风险低。禽类、鱼类、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主要通过咬伤、抓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侵入人体;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
人被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极少超过1年。
三、如何预防狂犬病?
目前狂犬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措施,因此预防是关键。
定期接种疫苗
每年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幼崽满3月龄即可接种;
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尽量避免爱犬与流浪犬或无主犬接触;
领养流浪动物后,需隔离观察10日并尽快接种疫苗。
远离危险行为
不接近和逗弄流浪猫、狗,不要在动物进食或者睡觉的时候干扰它。
尤其是教育孩童不触碰野生动物的尸体,被动物追赶时保持静止,避免尖叫奔跑。
如果猫狗开始攻击,尽量用衣物、胳膊护住手、头面部。
规范暴露处置
被狂犬病高风险动物抓伤或咬伤后,规范地暴露后预防处置就是“与死神抢时间”。
每个人发病前,潜伏期的长短并不确定,因此暴露后处置时间应越早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家养的猫、狗咬伤或抓伤后也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置。
四、如何进行规范化处置?
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并进行规范化处置,医生会根据受伤部位、暴露等级和自身免疫状况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最后按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
目前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免疫程序:
“5针法”程序
在第0天(第1剂接种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
“2-1-1”程序
在第0天接种2剂狂犬病疫苗,在第7天、第21天各接种1剂。其中,“2-1-1”程序只适用于我国已批准可以使用“2-1-1”程序的狂犬病疫苗产品。
五、高风险人群是否需要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人管理的医护人员,以及兽医、动物收容机构人员、动物驯养师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暴露前免疫。
预防接种一般是在第0、7天、21(或28)时各接种一针,如果是持续暴露人群,1年之后再加强1针,之后每隔3~5年注射1次。
被疑似或患狂犬病的动物、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致伤或破损皮肤和黏膜被舔舐之后,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无禁忌。
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且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可以继续哺乳,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
(注:文中配图已购买所在图库版权,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稿件来源:陕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