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商於古道上最诗意的注脚——桃花驿。千年之前,它因驿道旁十里桃林得名,春可赏花,秋可品桃;千年之后,落英依旧纷飞,为这条“秦楚咽喉”添了一抹温柔的底色。
商於古道,一条镌刻着烽烟与诗行的文明长卷。桃花驿,恰是长卷中一抹灵动的绯红。唐代,它是贬官南下的文人心头慰藉——刘禹锡曾在此折桃寄友;明清,它化身商旅的“桃花源”,山陕的马帮在此卸货歇脚,楚地的客商以桃酿换皮货,花瓣落满酒碗,酿出南北风物的交融。
踏入桃花村,时光仿佛倒流。算盘声与商贾的方言此起彼伏;石槽清水中倒映着桃花与游云。
桃花驿的浪漫,不止于春光。秦腔戏台搭在桃林深处,一曲《桃花庵》唱罢,花瓣落满戏袍,粗犷的唱腔竟也沾了江南的婉约。
今日桃花驿,春潮更胜往昔。桃花驿始终未改那份灼灼其华。它不仅是商於古道的芬芳记忆,更是一树永不凋零的东方意象,见证着中华文明在花开花落间的永恒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