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是亲近自然、体验露营乐趣的绝佳时机,众多家庭选择开展户外露营活动。然而,野外环境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存在多种健康风险。为保障露营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现将关键健康防护知识梳理如下。
出发前:科学筹备急救物资
露营装备准备过程中,急救包的配备尤为重要。
创伤处理用品:创可贴、无菌纱布、碘伏棉签等,可用于处理常见小伤口;止血带在紧急出血状况下可发挥关键作用,但需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必备药品:布洛芬用于退热止痛,蒙脱石散针对腹泻症状,氯雷他定可缓解过敏反应,藿香正气水预防中暑,同时建议携带驱蚊防虫药剂。
辅助工具:配备剪刀、镊子、体温计、急救毯及口哨。口哨在迷路或被困时,可作为有效的求救信号工具。
此外,前往高海拔地区应携带抗高原反应药物及便携氧气瓶。出发前需确认露营地附近医疗机构及救援队伍联系方式,标记准确的 GPS 坐标,并学习基础急救技能,如止血、包扎等操作。
旅途中:注意健康防护细节
自驾前往露营地期间,长时间驾乘易引发疲劳。出发前需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合理规划行程路线,建议每2至3小时在服务区进行休息调整,通过活动肢体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易晕车人群,应提前半小时服用晕车药,行车过程中保持车窗通风,并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减轻不适症状。
营地建设:确保安全舒适环境
抵达露营地后,首要任务是科学选址搭建营地。应规避悬崖边缘、河道周边及大树下方等危险区域,防范落石、洪水及树枝坠落风险。搭建帐篷前,需清理地面杂物,避免尖锐物体损坏帐篷或造成人员不适。夜间可在营地周围撒布石灰粉,起到驱离蛇虫的作用;食物需密封保存于收纳箱内,并放置在远离帐篷的位置,防止吸引野生动物。
营地饮食:严守安全卫生准则
露营期间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优先选择耐储存的食品,如真空包装肉类、熟食制品及坚果类食物。若需在营地烹饪,应严格区分生熟食材处理区域,防止交叉污染;蔬菜需彻底清洗,必要时进行沸水焯烫处理。饮用水应以自备为主,避免直接饮用野外生水。烧烤或明火烹饪结束后,务必确保火源完全熄灭,消除火灾隐患。
突发状况:规范应急处理流程
伤口处理:小面积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以碘伏棉签消毒并覆盖创可贴;严重出血情况需直接按压伤口,抬高患肢,持续按压15分钟以上,必要时使用止血带,并记录使用时间,每小时松解一次。
扭伤与骨折:发生扭伤应立即冰敷,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伤处;若疑似骨折,需利用树枝、木板等固定伤肢,避免随意移动,尤其是脊椎损伤情况,需等待专业救援。
过敏与虫咬:被蜂类蛰伤后,使用卡片刮除毒刺,避免挤压,冰敷后服用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立即送医治疗。
其他病症:中暑患者需转移至阴凉处,松解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补充电解质溶液;出现失温症状应迅速更换干燥衣物,使用急救毯包裹保暖并饮用温热糖水;食物中毒时,在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可进行催吐,并保留呕吐物及剩余食物样本,以便后续诊断。
高危场景应急要点
蛇咬伤:遭遇蛇咬伤需保持冷静,减少受伤肢体活动,观察并记录蛇的特征,去除戒指、手表等束缚物品。严禁切开伤口、口吸毒液或冰敷处理,可在近心端使用绷带进行松紧适宜的包扎,固定伤肢后尽快送医。
溺水与触电:施救前必须确保环境安全,如遇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发现溺水或触电导致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持续操作直至专业救援人员抵达。
动物袭击:遭遇野生动物攻击时,可用衣物保护手臂进行防御。受伤后需使用肥皂水对伤口进行15分钟冲洗,并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出行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雷雨天气应远离高地、水域,并妥善收纳金属物品。露营全程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加强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看护,防范走失、跌倒及脱水等意外情况发生。
在露营过程中,如遇超出自身处理能力的状况,应立即联系专业救援力量,切勿盲目施救。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与科学的应急处理,可有效提升露营活动的安全性,让参与者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拥有一段安心、难忘的户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