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耀州退役军人付博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被各级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当我们追寻付博的成长足迹时,发现这位见义勇为英雄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闪耀着光芒的母亲——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郝春侠。这对母子的故事,如同一曲动人的家风赞歌,传颂着担当和奉献的永恒价值。
母亲的坚守:乡村振兴路上的“巾帼旗帜”
郝春侠是耀州区石柱镇西古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提起她,村民们总会纷纷竖起大拇指。25年前,这里还是人们口中的“穷窝窝”。25年后,这里已成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振兴示范村。而这场蝶变的“领头雁”,正是这位扎根乡土的女书记。
25年间,她没日没夜地付出,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从修通“希望路”到建起“安心房”,从推广苹果产业到发展电商直播,从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问题到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她始终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她的带领下,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世界也更加富足。全村148户村民连续多年为独居瘫痪老人孙老汉送饭,这个“流动的饭盒”传递着人间大爱,满溢着淳朴民风,让无数人记住了这个满是温情的小山村。
“我是农民的女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句朴实无华的誓言,郝春侠用25年的青春作了最美的注解。当晨曦微露时,她已在田间查看墒情。当夜深人静时,她还在灯下规划村庄蓝图。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条踏遍村子每个角落的双脚,还有鬓角生出的丝丝白发,都在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这份坚韧与奉献,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在儿子付博心中种下了勇于担当的种子。
儿子的担当:危急时刻站出的“平民英雄”
付博,曾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服役,是中国第一批航母舰员。面对落水儿童,付博毫不犹豫跳入深水区,凭借军旅生涯锤炼的沉着与体能,成功救起三名孩子。事后,被救儿童的家长通过车牌号辗转联系到付博,执意要转10000元表示感谢,还提出要给他买新手机,这些都被付博婉言谢绝。
当问及救人的初衷,付博说母亲从小教育他“做人要有担当!”在付博的成长记忆中,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经常深夜还在处理村务,逢年过节,母亲总会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村里有人需要帮助时,母亲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有一幕让付博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村里修路,母亲每天总是早早出门,跟着工人们一起测量、绘图、打路基,天黑了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她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衣服上沾满黄土。晚上母亲脱下鞋袜,他看见母亲脚上被磨出了好多水泡,母亲忍着疼痛,用针把水泡一个个挑破,这些付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郝春侠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付博的成长。付博说:“从小看着母亲为村里的事情奔波操劳,我深深懂得什么是责任。”他这次能挺身而出帮助他人,也是母亲常年累月言传身教对自己的熏陶和激励。
家风的传承:润物无声的精神丰碑
走进郝春侠简朴的农家小院,四处干净整洁,各种东西摆放有序,80多岁的公公婆婆一脸的慈祥和善。郝春侠平日在镇政府上班。一有时间,她就会赶回村子,把村上的事情安排妥当,又回家帮老人洗洗涮涮,干干地里的农活。
村民们常说:“郝书记心里装的是百姓,付博心里装的是他人。”这或许就是家风最动人的模样。在这个家庭里,没有刻意说教,有的只是以身作则。郝春侠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是付博人生路上最明亮的灯塔,她战胜困难的坚韧之志,锻造了儿子挺身而出的勇气。
母子二人,一个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一个心怀大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润物无声,却影响深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多像郝春侠这样的“领头雁”,用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我们也需要更多像付博这样的“排头兵”,用行动彰显退役军人的英雄本色。这种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就像西古庄村漫山遍野的苹果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芬芳。(文字:杨珺 图片:网络)
来源|:文明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