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强化植树造林工作,推动“浅绿”向“深绿”全面转变。同时,在特色林业上进行积极创新,精准培育壮大林业特色产业,致力于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榆阳区芹河镇思家海则525亩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基地,看到嫁接技术人员为樟子松做“换头”手术。他们用小刀在樟子松顶枝上轻轻一削,再一切,将选取好的红松穗嵌入削口,最后用薄膜包扎固定,一株“樟嫁红”便成功完成嫁接。
“我们选取的红松穗均来自树龄二十年以上的红松,通过砧木嫁接到樟子松上,后期经过三到五年的修剪,最后只保留红松树枝和樟子松树干。”嫁接技术人员邵新说。
据了解,樟子松为阳性树种,根系非常发达,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等特性,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嫁接红松后,红松生长周期长,寿命可达500年,能更好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为林草行业防灾增产提供可靠保障。嫁接后的红松三年后即可挂果,7-8年进入盛果期,根据同类地区产量预计亩产松子30公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测算,每亩年收益可达2400元。
“红松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且种子用途广泛,经济价值极高,但存在生长缓慢、遗传资源缩减等问题。直接将红松从原产地引种至毛乌素沙地不成功,而通过将红松嫁接在樟子松上,既能发挥樟子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优势,又能使樟子松产出红松种子,既保留其生态优势,又赋予其经济价值。”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副站长王建国说。
今年,榆阳区在小纪汗林场、巴拉素林场、芹河镇思家海则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示范林项目。通过创新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有效提升榆阳区沙区林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生态林的高效栽培技术,实现“防风固沙”与“松子经济”双赢发展。
“林业产业是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榆阳有着得天独厚的林草资源禀赋,全区林草面积达789万亩,2025年我们将按照'市区一中心”的产业布局,全力打造西梅、元宝枫、文冠果、樟子松嫁接红松等特色林果产业,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苗木花卉、林业碳汇等多元发展路径,将榆阳'生态颜值'转化为绿色价值。”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