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这座坐落于秦晋蒙三省区交会处的资源型城市,不仅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地。近年来,榆林市府谷县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和产业重构,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府谷样本”。
生态修复“闯新路” 绿色家园“展宏图”

曾经,府谷空气质量长期在陕北地区处于后进位次,煤炭依赖型经济带来的扬尘污染、工业废气,让“蓝天”成为稀缺品。为扭转这一困境,府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蓝天保卫战,构建起“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系统治污”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在工业源管控上,府谷展现出“硬核”力度。过去几年,府谷秉持常态化调度、全天候监测、多维度发力的理念,不计成本、千方百计推进各项治理工作。聚焦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精准施策,协同治理,累计完成76户厂矿企业、9条运煤道路的环境综合整治。
更具突破性的是能源结构的重塑,府谷在黄土高原上打造“绿电粮仓”,在田家寨镇的山坡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随风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在庙沟门镇三峡新能源府谷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现场,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为城市输送绿色电力。此外,凌沁绿电制氢合成氨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的落地,有效减少了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这场能源革命让府谷的天空彻底“变色”:2021年—2023年,PM2.5浓度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优良天数分别高于全省2.6、10.2、1.4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府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第五,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优良天数由去年的63天增加到今年的79天,PM2.5较去年同期下降34.6%,全市第一,全省第三。实现从“灰头土脸”到“蓝天白云常客”的逆袭。
生态修复的笔触同样落在水土治理上。地处黄河“几字弯”生态脆弱区,府谷实施“全域绿化”工程,全面构筑黄河“几字弯”生态屏障,三年造林种草29.7万亩,国土绿化典型经验全省推广,大力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填坑造田、建造大棚、培育生态农业,恢复采空区的生态。同时,全面加强项目林草地审批管理,加大涉林案件查处整改力度,全面夯实林长制,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红线。
老旧小区“焕新颜” 居民群众“笑开颜”
城市的核心是人,府谷的更新改造始终围绕“让生活更美好”展开。近年来,府谷全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改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府谷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全县城区道路“黑色化”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7939户群众受益;新能源充电桩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新增的6500余个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过去四年间,新增绿化面积356万平方米,县城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增加3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府谷城市更新的深层肌理。通过全域推广垃圾分类,设置分类垃圾桶、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安排志愿者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当“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日常,这座城市的“气质”也在悄然改变——从工业气息浓厚的“煤城”,蝶变为“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宜居之城。
增加产业“含绿量” 提升发展“含金量”
金属镁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过去,受困于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
标准引领与循环经济成为关键抓手。近年来,府谷紧紧围绕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兰炭金属镁产业设备更新、工艺革新与数字赋能,积极推动11项镁行业标准制定,完成7户兰炭企业环保节能改造、35条原镁生产线自动化升级,建成50万吨天龙镁渣综合利用负碳项目,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拓展产业空间,成功打造“原煤—洗选煤—兰炭—煤制气—发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镁渣制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镁产业上下游联动、镁钛产业协同发展,在镁基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大步迈进,为打造极具影响力的镁产业集群筑牢根基,引领县域经济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府谷的生态变革,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可以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站在黄河之畔,山上的风车与河谷中的光伏矩阵交相辉映,老城区的青砖黛瓦与新城区的生态绿廊相得益彰,工业园区的智能化生产线与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同频共振。这座黄河之畔的小城,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