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研员评课指导能力与专业化水平,近期,洛南县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小学教研员评课大赛。全县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评委及观摩教师共30余人参与活动,通过“观课+评课+研讨”一体化模式,探索评课新范式,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锋华、余燕、教研室主任孙捷敏全程参与。
数据驱动创新 聚焦核心素养
大赛采用“双课观摩+限时评析”模式,参赛教研员集中观摩小学语文《从军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与中学语文《子衿》、数学《矩形的性质》四节示范课,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思维发展等维度展开深度评析。评课环节亮点频现。一是科学评价工具创新,教研员突破传统评课模式,引入“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思维发展度”三维框架,结合课堂观察量表、师生对话频次统计等量化工具,实现评课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实证转型;二是问题导向精准诊断,针对课堂中“虚假小组合作”等共性问题,提出“角色分工量规+过程性赋分表”改进策略,将理论依据与教学重构紧密结合,形成可直接迁移的解决方案;三是素养落地深度剖析,紧扣新课标理念,从核心素养渗透、教学评一致性等角度切入,如语文评课聚焦《从军行》中家国情怀的文本解读路径,数学评课则探讨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靶向指导提质 锚定发展方向
张锋华指出,教研员需立足课堂主阵地,评课应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既要关注教学环节优化,更要深挖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体验。一要突出科学评课转型:三维框架与数据工具结合,推动评课从主观经验向客观实证升级。二要突出问题解决实效:针对“虚假合作”等教学痛点提出可操作性策略,凸显评课实践价值。三要突出长效机制构建:数字化评课体系与研训评融合机制,为教研生态优化提供路径。
孙捷敏建议,一是依托工具开发,鼓励教研员开发创新性评价工具,如利用AI技术分析课堂互动数据,增强评课客观性;二是聚焦观测深化,加强对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动态追踪,如通过思维导图、课堂发言热力图等可视化工具捕捉思维发展轨迹;三是重视成果辐射,推动评课结论向教学改进转化,建立“问题反馈—策略共享—跟踪验证”闭环机制,扩大评课效能辐射范围;四是适时数字赋能,推广课堂智能录播系统、AI评课助手等技术应用,实现评课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五是研训评一体化,将课题研究、教师培训、评课大赛三者相结合,如开展“优秀评课案例工作坊”,促进经验共享。
截止4月27日,为期两周的教研员评课大赛终于尘埃落定。大赛分别设置中小学两个组别奖项,小学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8名,中学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7名。张峰华,余燕为优胜者颁发获奖证书。
余燕强调,评课是教研员的“看家本领”,更是推动课堂变革的“支点”,此种活动将常态化推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教研员评课能力提升活动,通过“赛训结合”持续强化专业引领力,实战锤炼教研员队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养整体提升,为全县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