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会上,大家交流分享宝贵经验、创新举措与深刻思考,这些都是宝鸡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智慧结晶。为充分发挥这些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开设“我眼中的宝鸡和美乡村”系列活动之“乡风文明看宝鸡”专栏,对各县区和部分镇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好做法进行宣传展示,让好经验广泛传播、好做法遍地开花,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渭滨区:打好移风易俗“三张牌” 滋养文明新风“遍地红”
近年来,渭滨区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抓好机制建设、氛围营造、示范引领方面下大功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效,广大村民的 “文明指数”和 “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打好“机制牌”,聚焦制度创新滋养文明新风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高效落实的根本保证。区级层面统筹指导,各镇村结合实际贯通落实,科学制定村规民约,涵盖红白事办理要求、村居环境整治标准、家规家训等重要内容,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表率。倡导全区党员干部婚嫁喜宴不得超过一天, 举办婚事不得提前请吃,宴席规模控制在20桌以内。宴席标准城中村控制在每桌600元以内,后山村自办宴席每桌控制在400元以内。二是统筹资源从轻从简树标杆。探索招募“ 民间红娘”, 减少 “人情消费”,减轻 “人情负担”,经宣传教育引导,文明婚俗在渭滨区初见成效,高家镇上川村一对新人将结婚典礼场所 选择在“ 日兆山谷”露营地的草坪广场上进行,受到广大群众高度称赞。三是强化引领培育典型扬新风。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挖掘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利用群众举办婚庆喜宴之机,向新婚夫妇送祝福、送贺词,引导群众积极响应移风易俗,降低群众婚嫁成本,杜绝铺张浪费。
二、打好“宣传牌” ,聚焦民之所需秀出文明风尚
将宣传教育作为移风易俗的重点任务来抓,坚持从正面宣传教育入手,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采取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相 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格局,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一是盘活资源,建强用好宣传阵地。全区各村建好管好用好了农家书屋、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文艺文化活动团队开展移风易俗相关活动,各类活动精彩纷呈。二是探索创新,统筹落实 “633”工作法。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 “633”工作模式,即深入开展“六进三创评三融入”活动( “六进三创评三融入”:六进: 科学理论进农家、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三创评:开展新农民创评活动、开展新家庭创评活动、开展新乡村创评活动;三融入:融入文明实践活动、融入文明培育过程、融入文明创建行动)。三是因地制宜,纵深推进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平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作编排展演移风易俗宣传文艺作品,让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目前全区共有42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宣传宣讲360余场次。
三、打好“ 引领牌”,聚焦示范引领绘就文明底色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常态化选树各类文明先进典型,助力服务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一是先进典型创评活动有声有色。近年来,共评选乡村振兴类 “ 渭滨好人”23人、 “好婆媳、好邻 居”240余人。建成宝鸡市首个 “好人主题公园”。 旨在让大家 认识榜样、熟悉榜样、学习榜样,用榜样的人格魅力引领移风易 俗新风尚。二是文明家庭创评活动反响热烈。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文 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截至目前, 推荐表彰“文明家庭”199个、 “十星级文明户”1403个、市级 以上 “最美家庭”26个。三是文明村镇创评活动亮点突出。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创评,着力打造点上示范、面上成景的创评格局, 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渭滨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全区有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2个、申创省级文明村镇(2021-2023届期)5个,市级文明村14个。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在宝鸡渭滨,文化当先,悄然改变着广大农村的人文风貌和乡土风情。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工作重要论述,做深做实教育引导、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奋勇争先、实干为民,树良好家风、育淳朴民风、创文明乡风,聚力打造更多农村移风易俗特色品牌,让乡村精神文明之风吹拂渭滨大地,让文明和美的乡村幸福底色更亮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