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春风”暖民心
2025年伊始,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稳就业促增收”被放在巩固“民生之本”的首要位置。
一组数据,承载着“人社为民”的深意与暖意。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1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16人,预计全市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5.5%左右、农村居民增长7.5%左右。
就业路通,民心就暖。这一个个跃动的数据背后,是政府部门协调奔忙的身影,是创新举措落地生根的实践,更是咸阳以“稳就业” 之基,筑“惠民生”之桥,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饱含温度与力量的民生答卷。
扩增量 多形式招聘拓就业
“人社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半年的就业见习岗位,发放了见习补贴,希望通过这次招聘会找到合适岗位。”高校毕业生沈紫燕说。
2月6日,咸阳市2025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彬州市春季招聘会在彬州市开元广场举行,吹响了全市就业服务开年“冲锋号”。

2月6日咸阳市2025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彬州市春季招聘会现场。记者 袁森/摄
“我们企业专注于电子专用树脂的研发与生产,想招这方面的人才,希望政府多为我们搭建招贤纳才的平台,促进企业发展。”彬州智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雷介绍。
当天,招聘会吸引了210余家企业参与,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采取“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的形式,线上直播浏览量突破3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6180人。
稳就业保民生重在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今年,全市打好“八场硬仗”暨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推进会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时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就业促进增收工作要求,打出政策“组合拳”,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巩固加强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等政策,推动就业、工信、财政、发改等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
为了让这些政策能够切实落地见效,人社部门走进社区、下乡进村入户,对全市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务工增收等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同时,主动对接发改、工信、交通、产业园区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用工需求。

2月6日,在咸阳市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求职者正在咨询用人单位相关情况。(资料图片)
搭建好就业桥梁,桥的一头是求职者,一头连着用人单位。
——礼泉县人社局组织返乡农民工500余人参观礼泉县凯俊塑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用工企业,零距离对话,通过实地参观生产车间、就业环境等,打消群众就业顾虑,此次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56人。
——秦都区积极举办2025春风行动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吸引了90家企业参加、6600人次现场求职,现场还为10个街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授牌。
——渭城区举办2025春风行动线下招聘会,零工市场正式启动,邀请4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了近2300个岗位,吸引2100名求职者到场参与。
咸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们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专项活动,高频次高质量稳岗拓岗,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托底保障。”
落子布局,咸阳市向外扩展谋划更宽就业面的同时积极释放惠企利民政策红利,用政策“春风”为就业民生“加码”助力、保障兜底。
4月16日,一场主题为“网格集市一站式 贴心便民零距离”的活动,在秦都区宝泉路北社区广场火热开展。在就业服务区,咨询者排起长队,社区工作者化身“岗位红娘”,将前期走访企业获得的岗位信息精准匹配给求职者。
活动现场,居民不仅能参与就业岗位对接、获取金融咨询服务,还能享受义诊、义剪等便民服务,多元服务实实在在地被送到了家门口。
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正产生多重效应,从前的老旧小区维修有人接单了,物业服务资源供给被进一步满足,实现人力效能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今年,我市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契机,及时发布《咸阳市“16+8+3”条产业链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快推进咸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驿站”建设。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达180家,建成的13个县级零工市场实现了市域全覆盖,2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零工驿站”促进了就地就近就业。
同时,我市依托大数据,采用“免申即享”“直补快办”模式,一揽子兑现减税降费政策,助推产业升级,截至3月底,失业和工伤保险累计为企业降费减负4106.9万元,有效稳定了就业总量。
全力兜牢兜稳民生底线。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攻坚服务活动,精准提供“1131”就业帮扶,咸阳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5.19%。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咸泰劳务协作和就业帮扶机制,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1.7万人,今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856.7万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

4月10日,咸阳市2025年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季启动仪式暨专场招聘会在咸阳西站北广场举行。图为求职者在现场咨询。记者 徐浩/摄
专班推进,汇聚合力,多点开花,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
——市发改委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创新创业、“三产”融合拉动就业叠加增长,全市重点项目吸纳带动就业1.3万人,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855人。
——市民政局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95亿元,保障12.48万名低保对象及5912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实施临时救助7247人次。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泰州专场招聘会,提供了594个岗位,促进退役军人就业35人;
——市商务局开展以旧换新活动带动就业8356人、市残联兑现3000—5000元扶持资金政策,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市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行的产教融合赋能,为学生开通就业“直通车”。

3月19日,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王晶(右一)指导学生操作自动化设备加工车轮毂零件。记者 琚鹏飞 供图
4月初,在青岛奥利普奇智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员工李想正在编写代码。“在校学习的内容能直接用于工作。我的优势是参与的实践项目多,上手更快。”李想说。
在校参与企业项目,毕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李想这几年的成长轨迹,为咸阳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写下生动注脚。这名从职校走出的年轻人,如今每月工资超万元,正朝着项目经理的目标努力。
作为国家首批、陕西唯一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咸阳瞄准打造“中国西部职教名市”目标,积极构建“1135”产教融合新格局,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咸阳每年有超3.7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在职业教育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近年来,咸阳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省内外282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目前,我市建成产教融合战略联盟1个、示范高校3所、共享信息平台1个,并建成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职业体验中心,培育了产教融合型企业16家。如今,咸阳打造了20个特色专业,建成6所特色学校和10个特色实训基地。
不仅如此,我市以创建地域技工品牌为目标,围绕养老护理、托育、家政、中医药和茯茶等重点行业、急需紧缺领域,分类开展技能培训5200人次,为1103名技能人才发放了技能等级证书,新认定高技能人才411人,有力提升了劳动者市场化就业竞争力。
积极推广“武功绣娘”等国家级、省市级劳务品牌培育模式,新增“高品质服务型、中高端技能型、文化和旅游类、民生保障型”特色劳务品牌28个,全市已培育国家级劳务品牌1个,省级劳务品牌4个,市级劳动品牌8个,叠加产生经济效益数亿元。咸阳市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发展壮大,就业“蓄水池”持续扩容,民生“幸福线”稳步攀升。
从岗位扩容到服务升级,从政策护航到技能赋能,咸阳市以务实举措书写就业民生答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手记
就业,是民生的基石,是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增收,则是民生的期盼,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稳就业促增收,如同双桨,推动着民生巨轮破浪前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从政府到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打出稳就业“组合拳”。政策扶持为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岗位存量;多形式招聘活动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岗位增量;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竞争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方式,确保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当越来越多的人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消费活力得以释放,内需市场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也获得了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