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大道城市书房的桌面上,23岁的李嘉正伏案阅读,窗外杨树绿叶轻摇,室内静谧而美好。“这里比咖啡馆安静,比家里有氛围。”她抬头笑了笑,手边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这样的“最美城市书房”,2024年宝鸡市评选出了9座,它们每年吸引超过20万人次的读者前来访问。这些书房不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环境,还将阅读空间与丰富的周秦文化以及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无缝对接的文化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全民阅读城市”的发展。这些书房分布于宝鸡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张便于市民随时踏访的阅读地图,通过不断充实文献资源和多种创新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所推动的文化繁荣。此外,宝鸡市正积极扩展其城市书房网络。除了正在筹备建设中的宝鸡市区城市书房形象店外,今年还计划新增包括书房、书屋和书吧在内的15个阅读场所,以满足更多市民的阅读需求,并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服务品质。
科技赋能:
一把雨伞的温度与智慧
“有人会问:一间书房,能有什么特别?”2024年7月17日傍晚,当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大道城市书房的闭馆音乐响起时,馆员张丽娜看到窗外暴雨如注。小学生苏铄洋和同伴们攥着衣角张望雨幕,像一群被淋湿的雏鸟。看到这一幕,张丽娜小跑着送上便民服务箱里的雨伞:“小朋友们,别着急,这儿有伞。”孩子们的脸上瞬间露出笑容,纷纷接过雨伞,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感激:“谢谢阿姨,下次我们还来这儿看书写作业!”苏铄洋撑伞冲进雨里,回头朝着张丽娜比了个爱心。
虢镇大道城市书房临近公园、多个小区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开放以来一直人气“爆棚”。它不仅是宝鸡首家城市书房图书馆直属自助分馆,而且功能区分明确,还专门设置了创客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研讨场地。书房采用自动化设备和 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实时大数据分析,读者可通过资源共享、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阅读、自助办证、自助借还、自动查询等智慧互联服务。
近年来,为进一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条,更好地满足读者新时代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宝鸡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光是陈仓区就有5处这样的阅读空间。这些书房就像5枚文化纽扣,把公园、学校、菜市场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坐标,缝进同一张“15分钟阅读圈”的地图。各书房之间“通借通还”,并与宝鸡市图书馆、陈仓区图书馆总馆“一卡通”。
“简单来说,只要您有一张读者证,可以从宝鸡市图书馆借书,在这里还,也可以从这里借书在宝鸡市图书馆还。”张丽娜说着,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城市书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我们希望用贴心又细致的服务,为来往的读者提供便利、舒适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心灵沉浸下来,享受阅读的快乐。”
祖孙档、火锅店员:
书房里的“非典型读者”
上午10时15分,眉县华东上海城书房儿童区传来观众方言的朗读声。68岁的李志刚(化名)把《黑猫警长》绘本摊在膝头,2岁孙子的小手跟着他的食指在图画上跳跃。“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倒成‘故事大王’了。”老人笑着抚平书页褶皱。管理员王梅悄悄告诉记者:“这套绘本他已续借3次。”数据显示,眉县华东上海城书房儿童区日均接待亲子读者约20组,其中祖孙组合占比近30%。
这座米白色建筑的城市书房,利用5A级景区太白山地形图等高设计了整体空间,顶上是明媚的蓝天白云,地面是大爷海,书架犹如盘龙山脉包围着读者,温馨又有安全感。
下午3点,带着火锅香气的张雪(化名)匆匆走进书房,工牌还别在围裙上。“下午休息两小时,够我看完孙少平挖煤这段。”她翻开《平凡的世界》,坐在靠窗的位置读起来。借阅记录显示,过去半年,她已借阅文学类书籍12本,平均每月2本。据统计,像张雪这样的服务业读者约占15%,热衷文学与职业技能类书籍。
城市书房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阅读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平台。据眉县华东上海城书房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书房在基础服务功能之上,精心打造“阅见·眉坞”文化IP,通过常态化开展三大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沉浸式少儿绘本导读、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之诗词飞花令、亲子创意手工实践课堂,有效激活青少年群体的阅读热情。如今,书房已发展成为集知识传播、文化体验、情感联结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场域,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中人文底蕴与情感温度的价值共生。
24小时书房:
照亮考研人的路
22时30分的宝鸡市扶风县城市书房,顶灯在考研生王磊(化名)的英语真题册上投下暖黄光斑。“去年冬天备考那段时间,我总坐这个位置。”他指着靠窗那张桌子,“这里比宿舍安静,学习效率高很多。”
据统计,2024年9月—12月的考研季,深夜11点的书房每晚仍有20—30名考生奋笔疾书。今年3月,王磊成功“上岸”西安某高校研究生,他特意回到书房向工作人员致谢:“如果没有这个24小时的空间,我可能坚持不下来。”
这座378平方米、藏书总量超过1.2万册的城市书房,融入周、汉、唐等扶风历史文化元素,自2023年12月建成运行以来,日均入馆人数超过400人次,总入馆人数突破13.5万人次,借还书4.3万册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130余场次。
2025年4月12日下午3时30分,刘大爷走进了扶风县城市书房。他也是常客,家就住在附近。自书房开馆起,总能看到他在图书阅览区安静地读书看报。早在书房装饰装修期间,刘大爷就常来打听进度。第一次来时,他认真观察了每个功能区,走过每一排书架,用手轻轻抚摸着书架上的一本本图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太好了,这下在家门口也可以免费看书了。”刘大爷自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看报,可惜以前条件有限,而现在,从他家到“书房”只需要走五六分钟,一下子让他找到了“抬脚就能进书房”的感觉。
晚上7点,比亚迪工厂的几名工人结伴走进书房。35岁的李强(化名)拿起一本《机械制造基础》,边读边做笔记。“白天在车间忙,晚上来充充电。”他说。随着扶风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比亚迪等大型工厂相继入驻,越来越多周边市县的人员来到扶风就业、工作和生活。针对这些新产业工人需求,扶风县城市书房一方面新增技术类藏书,另一方面联合县总工会在书房增设“工会驿站”平台,还举办经典阅读、书法讲座、写作讲座、健康保健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扶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文化力量。
有人问: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房?宝鸡的答案藏在考研学子笔尖于深夜发出的沙沙声里,在李大爷用方言给孙子讲绘本激起的笑声中,更在无数普通人与书籍相遇后悄然改变的生命轨迹里。这些书房不只是存放书的地方,它们是城市的文脉,是365天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全民阅读”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