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安县司法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事要解决、事心双解”为核心目标,创新构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整合调解资源、凝聚部门合力,推动信访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高效化解,为平安镇安、法治镇安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镇安县先后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省平安县”,县司法局荣获“全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
——普法先行,构建源头预防“新体系”。镇安县司法局以“预防为先、法治为基”,将普法宣传作为“访调对接”的前置关口,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减量”。依托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平安建设3个“一月一主题”和“法律九进”等活动载体,紧扣农村法治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信访法治宣传月、宪法宣传月等节点,通过法治讲座、文艺演出、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法典》《人民调解法》《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讲好调解典型案例,引导群众“有矛盾先找调解”,从源头减少“信访不信法”现象。结合“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专项行动,累计开展法治讲座490余场、文艺演出60余场,发放资料15万份,解答法律问题3万余个,实现“法、理、情”深度融合,构建起“遇事找法、解决用法、化解靠法”的多元治理格局,有效遏制越级上访、多头上访,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显著提升。
——党建领行,织密组织体系“一张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为统揽,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组织架构。建立“县—镇—村—组—片区”五级调解网络,实现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县级层面整合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协会、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及法院、信访局等部门资源;镇级层面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等力量,形成“一纵两横”立体化调解矩阵。截至目前,全县建成1个县级调委会、1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5个镇(街道)调委会、156个村(社区)调委会,设立26个特色调解工作室,配备1238名人民调解员,实现矛盾纠纷“发现早、介入快、化解好”的全域覆盖。
——化解并行,打造深度融合“主阵地”。聚焦“案结事了”目标,县司法局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镇安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统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资源,构建“受理—分流—调解—督办”全链条工作机制。县信访局严格落实“有访必调、访中有调”,将适宜调解的信访事项第一时间推送至调解中心,实现“访”与“调”无缝对接。如李某新因母亲医疗纠纷索赔未果,持续上访八年,甚至因拒不执行判决被判刑。2022年11月,县医调委介入后,联合卫健局、医院等部门,一方面释明法律责任、分析诉讼风险,另一方面协调政府帮扶,解决其生活困难。经一年持续调解,双方于2023年10月达成协议,李某新承诺息访,这起“骨头案”终得化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统一。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调解信访矛盾30余起,化解重大积案11件,调解成功率达98%。
——部门联行,凝聚多元共治“向心力”。建立“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整合公安、法院、信访、行业主管部门等力量,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问题联治”工作格局。如2022年9月,某超市员工上班时猝死,家属纠集20余人哄闹超市并上访。县信访、公安、法院、市监、司法等部门迅速联动,司法行政部门指派调解员释法析理,引导双方理性协商;信访部门协调政府救助,解决家属实际困难。经3天调解,双方达成48万元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政府同步发放4万元救助金,一起可能激化的群体性事件在“柔性调解+刚性保障”中画上句号。通过部门联调,镇安县实现“以调化访、以调促和”,一批“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实质性化解,群众“访累”“诉累”有效减轻,真正做到“解群众之难、暖群众之心”。
“访调对接”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镇安县司法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调解参与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意见》,继续以法治为纲、以民意为本,持续完善“预防—调解—联动”全流程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末端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为谱写平安镇安、法治镇安新篇章贡献司法行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