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春满王益。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王益区以文化为笔,以惠民为墨,在城乡大地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精神画卷。从书香氤氲的农家书屋到载歌载舞的文艺小院,从社区广场的欢声笑语到田间地头的文化浸润,王益区正以多元化的文化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4月17日,记者走进黄堡镇孟姜塬村的农家书屋,桃花香气与书香交织扑面而来。村民王大姐正捧着《果树修剪技术图解》,边读边用笔勾画重点:“今年承包了十亩桃园,书里教的疏花保果法子正用得上!”在这里,历史典籍与农业技术手册并肩而立,儿童绘本与文学经典相映成趣。村民李大爷每天清晨都会来书屋“报到”:“翻翻历史书,学学新农技,日子充实得很!”
为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王益区创新“农家书屋+”模式,不仅定期举办阅读沙龙、农技讲座,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动,邀请农技专家走进书屋,将书本知识与田间实践相结合。村民王秀兰感慨:“以前种桃靠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疏花技术,产量真是翻番了!”儿童阅读区更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周末常举办亲子共读活动,童话故事与科普书籍为乡村少年打开探索世界的窗口。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再回山……”宜古村文艺小院里传来阵阵红歌声,十余名村民围坐学唱经典,负责人王军长笑称:“农闲时大家聚在这儿排练,雨天还能练一整天!”这种“文艺小院”模式已在全区推广,如王家河街道的黄志文学小院、郭艳剪纸小院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成为群众创作交流的“文化驿站”。
傍晚的方舟广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随着音乐响起,市民赵春莉和她的广场舞队踏着轻快节拍舞动,笑容洋溢:“跳跳舞,交交朋友,身心都舒畅!”此外,露天电影、非遗展演、“村晚”等活动轮番登场,传统戏剧与现代艺术交织,让文化惠民既“接地气”又“有品位”。
春日的王益,书香浸润田野,舞韵点亮生活。这里,文化不再是高墙内的珍藏,而是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从书屋到舞台,从社区到乡村,王益区正以文化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篇章,让每个角落都绽放出文明之花。
记者: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