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我市武功刺绣工坊案例“武功刺绣:一针一线绣出新风采”成功入选。
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
针针传情 丝丝凝心
绣出时代新画卷
2018年底,武功县馨绣公司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武功刺绣传统针法技艺,设立武功刺绣非遗就业工坊,2022年10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武功刺绣省级非遗工坊。工坊采取“公司+合作社+培训学校+生产基地+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先后培训从业人员上万人,建设2个刺绣生产基地、38个村级生产点,生产大户1728户,年产各类手工刺绣产品15000余件,产值2000余万元。多年来累计带动5000多名妇女从事刺绣产业发展,其中残疾人119人、贫困户267户,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工坊不仅引领“武功刺绣”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引领“武功绣娘”荣获国家和省市三级劳务品牌,“馨绣”商标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成为陕西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武功刺绣省级非遗工坊采取“公司+合作社+培训学校+生产基地+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坚持专班培训和师徒传承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销售共进,累计带动5000多名妇女从事刺绣特色产业发展。工坊的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武功刺绣产业从一村一品走向一县一业,不仅引领“武功刺绣”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引领“武功绣娘”荣获国家和省市三级劳务品牌,为助力乡村振兴、致富一方百姓做出了贡献。
计清为刺绣样品构图
一、筑牢根基,绽放刺绣非遗魅力。刺绣工坊建立后,专门建设1100平方米的传习场所和生产基地,创立创新研究院、美丽绣工坊、非遗工坊体验区、村级生产点,常年开展非遗工坊活动。由国家级刺绣艺术大师计清收徒授艺,并利用农闲时机办班培训,先后带教徒弟21人,培育中级刺绣技能人才16人,5人被命名为非遗传承人,6人获得咸阳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刺绣技术能手。总经理计清被评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耿莉莉被评为咸阳市工艺美术大师,李玉芹、张芳同志今年10月份参加陕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银奖、铜奖;刘倩倩、陈忙忙两位同志在全国残疾人手工艺大赛中,双双进入前八强。工坊与西安美院等院校携手合作,开发刺绣唐装汉服、刺绣旗袍、系列绣花鞋、刺绣挂摆件,深受市场欢迎。“馨绣”商标获得了国家著名品牌和陕西省著名商标,33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刺绣艺术画《石榴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夫人,让武功刺绣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代表作《秦岭四宝》
代表作《百蝶图》
代表作《绽放》
四、数字赋能,开启产业发展新征程。武功刺绣工坊积极开展直播宣传销售,展示刺绣过程和产品细节,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刺绣产品的魅力。这种线上营销模式成效显著,工坊年产各类手工刺绣产品15000余件,产值2000余万元,为刺绣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