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楼
驼峰岭上绽琼楼,岁月悠悠韵自留。
唐宋遗风凝古殿,明清故事绕重丘。
飞檐翘角凌苍宇,画栋雕梁映碧流。
普惠泉边思往昔,梅花影里忆春秋。
岁月沉淀的历史见证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它们是时间的低语者,在砖瓦梁柱间回响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守护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传说。位于榆林城普惠泉西南巍峨山丘之上的梅花楼,是一座历经沧桑的明代古建,它不仅是中国明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遗珍,更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与这片黄土地上的沧桑故事紧密相连。榫卯之间、飞檐之下,有根脉,也有乡愁。
追溯其源起,据《榆林府志》中记载,寿宁寺原址曾为唐、宋时期的天界寺,自唐代受降城筑起,随着边疆战事更迭与领土变迁,至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得以重建并命名为寿宁寺,承载着深厚的军事防御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烙印。历经无数次的风雨洗礼、战火纷飞,周边的建筑大多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梅花楼凭借其坚固的结构与深厚的底蕴,坚韧地矗立至今,成为榆林千年历史的鲜活见证。
独具匠心的建筑美学
梅花楼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城内普惠泉西山丘上(原寿宁寺北大院),因南侧有“榆林八景”之一的普惠泉,构成楼耸山崖、名泉下流的清丽秀美景象。
现寺内仅存明代梅花楼一院,由梅花楼及东、西厢房组成。梅花楼坐北向南,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
一层主体建筑为一孔三间砖砌枕头窑(原为十八罗汉殿),东西山墙各设耳室一间,东山墙后部开门内设砖砌踏步通达二层。通面阔17.32米,通进深12.2米,高4.5米,建筑面积422.61平方米。檐柱围廊,明、次间雕花雀替,12根廊柱各柱距3米,石质鼓形柱础,屋檐为绿琉璃剪边。
二层为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原为藏经阁)歇山顶,琉璃剪边屋面,有悬鱼。后墙、两山砖砌,明间四扇门,檐柱围廊、设有围栏,东西10.24米,南北5米,廊深2.8米,18根立柱环列。
院内有清乾隆十年(1745)碑刻《修筑西崖碑记》及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碑文》。
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勾勒出古建筑庄重典雅的轮廓,尽显大气磅礴之姿。斗拱交错,榫卯相扣,无钉无铆之间蕴含着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智慧,昭示着中华工艺美术的精妙绝伦。檐柱围廊之下,阳光透过雕花雀替洒下斑斓光影,映照在石质鼓形柱础之上,折射出历史的温度与厚重,闪烁着岁月温润的光泽。那栩栩如生的木雕彩绘,寓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寓意吉祥,寄予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梅花楼是榆林城仅存的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也是榆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建筑之一。它历史悠久,造型古朴,位居山巅,雄伟壮观,较多地保留了明代木雕艺术及地方风格彩绘,特别是下为砖砌拱券窑洞式殿堂,上为砖木结构藏经阁,把陕北密洞建筑与明代官廷式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对研究陕北的建筑史、宗教史及工艺美术史有着较大价值。
2004年,经过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对梅花楼展开了全面维修工作,包括揭瓦换椽、替换糟朽木材、修补砖墙,并按照原有样式定制烧制琉璃脊兽,从而完整恢复了屋面的原貌。2006年,两厢房屋亦得到翻修,重新油漆彩绘,山崖边缘增设了坚固美观的石栏杆,使得这处古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梅花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凭栏远眺,视野豁然开朗,微风轻拂,檐角铜铃悦耳,如同古韵悠扬的旋律,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不禁遥想当年香烟缭绕、经卷飘香的盛景。
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张继所率国民党中央慰问团抵达榆林,亲历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并在此慰劳抗日勇士,赋予了梅花楼更为深远的人文内涵。
而流传于民间的神秘传说赋予了梅花楼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据说在其楼下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朱砂洞穴,传说此洞直通榆林城北著名的红石峡,曾在宋与西夏的战争时期充当过战略要地,作为西夏军队的秘密通道。虽然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却在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的口耳相传中,不断丰富着梅花楼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激发人们对历史的遐想与好奇。
历经风雨剥蚀,梅花楼犹存坚韧,时间的烙印赋予其更加深沉的魅力。青石板路、斑驳砖墙,每一处痕迹都在低语岁月的故事,每一笔色彩都在诉说历史的篇章。
在这里,您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聆听古老传说的神秘回响,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