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商南县荣获第二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近年来,商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基、品牌赋能、治理增效”为主线,创新构建“设施全域覆盖、服务精准触达、资源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探索推进具有县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强基固本筑体系。强化阵地建设“全域化”,全面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县财政投资1.1亿元,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滨河休闲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9个,提档升级镇级文化站10个,打造村级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128个,构建“县有核心、镇有枢纽、村有节点”的体系网络。强化服务建设“精准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样性。紧跟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开发“云端文化超市”智慧平台,集成场馆预约、慕课学习等功能,推出“群众点单”服务模式,年配送电影、演出等服务200余场次,实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长年不断档”群众文化活动氛围。强化机制建设“标准化”,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印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商南县应急广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全县图书馆、文化馆、镇办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放时间、文化艺术培训、免费开放服务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创新“财政保基本+社会促提升”机制,争取溧商协作资金建成商洛首个智慧图书馆,引导企业冠名文化赛事,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投入格局,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融合创新树品牌。挖掘非遗文化传承,设立12个非遗工坊,培育100名传承人,结合省级非遗商南民歌传承发展,整理创作出版《商南花灯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专著,推出花灯盲盒、民歌数字唱片等文创产品,创作、改编商南民歌、商南花灯等非遗作品20余项,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价值双提升。融合当地农特产业,打造开茶节、秦岭兰花节等文旅IP,设计“非遗研学”“红色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培育特色文旅品牌10个,带动2024年旅游消费52.52亿元,同比增长29.71%,形成“文化引流—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组建“陕鄂豫”三省文化协作联盟,共建数字资源库、共办文艺展演、共推精品线路,年互换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共赢。目前,已有县级品牌服务项目2个,特殊群体服务品牌3个,特色文化品牌4个、“陕鄂豫”三省联谊文化跨区域品牌1个,并形成以花棍舞、商南民歌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花棍舞、旗袍秀、民歌民谣戏曲大赛为代表的广场文化,以开茶节、秦岭兰花节、阳城驿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前坡岭红军战斗遗址、红七十四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特色品牌。
共建共享惠民生。创设“周末小剧场”“商南民歌大舞台”,搭建群众文化展演平台。创作《四大名城新画卷》《春风吹绿茶园村》《丹江号子》《带你去商南》等文艺精品30余部,先后多次在中省市获得“文华奖”“小品小戏优秀剧目奖”等多种,并在西安、武汉、兰州、南阳等省市旅游推介时进行文艺展演,获得一致好评。年均举办群众自编自演活动150场,培育基层文艺团队50支,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创演”的良好文化生态。实施“文化名家驻村计划”,“百千万基层文艺轻骑兵培养行动”,建立5个大师工作室,开展“乡村文化能人”培训,年培育非遗骨干、广场舞领队等800人次,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实施“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歌”惠民演出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制度,对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农村电影放映等实行问需式供给,将设施利用率、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内容,以制度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商南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