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话说《玄隐遗密》
《玄隐遗密》当探究,
传承久远凭口授;
洋洋四十多万字,
三申道人文传诱。
中医古籍出版社,
首次排印详校雠;
“九真要”与“九常记”,
脏器功能全盘楼。
《黄帝内经》太乙版,
各家论点串编优;
兼容并包多视角,
思维空间无尽头。
“阴阳大论”经典篇,
借天说人理相侔;
附录“龟书”上下篇,
心领神会生谋猷。
《玄隐遗密》商·容成公著,是一部涉及面极广的自然医学丛书。其出处颇为久远,来历及传承只凭口授,是由三申道人书而录之,始见于文字。二00八年,白云观三申道长刘至贤将自已传承七十多代的黄帝学派禁方书《玄隐遗密》公布于世,之后又自费印刷成书,共一函五册,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上中下三册共十八卷一百七十三篇、《九常记》一册九卷四十八篇、《九真要》一册内篇九章四十四篇和外篇四章二十九篇、《阴阳大论》一册上下两卷十三篇及附录《龟书》上下两篇。
中医专家徐文兵于二0一二年初得到此信息,到白云观拜会三申道长购得此书。并潜心学习研究七年余,期间经常请到三申道长点拨指教,又花费一年八个月的时间用毛笔小楷将数十万字的《玄隐遗密》抄录一遍,为日后专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喜的是三申道人将四十二万二千六百字的《玄隐遗密》委托给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18年9月以竖排版繁体字第一次印刷发行,以期识于有志之士学而用之,可慰籍诸贤耳。
《九真要》自序有云:“观夫天地之事,则验之谓真而盲者是假。授乎精血之驱,彧顺逆而天渊别。不无妄,辨非物分,实心之所以尽者也。故历生之谓九,神明者所以真,则知九真之为要,道其莫汇于言矣,是以知九真之为要,非言可尽之,当汝心之可授于明者也。”《九真要》详细记录了人体各个脏器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融合了中医理论与自然医学的观点,强调从天地自然的变化中理解生命规律。同时亦体现了传统医学口传心授的独特方式。《九真要》代表了先秦时期部分医学和道学思想,其内容涉及道学的普遍法则和医家的实践应用。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神是道的显现,通过神可以感知道,从而引导人们法乎自然(遵循自然法则行事),这种思想在当时就被视为一种高级的哲学与医学智慧,对后世的道家医学和养生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九常记》引言开门见山说道:“奥初有知,经虚宇之化而立者,古也。承执万世之诠以用者,今也。酏(yǐ)古与今存一元之化者,稀矣。延先智用心术之变者,甚矣。夫尚而不辨,从而不智,省不省之道也。感天地之朗,呈心性之事,工不工之幹(干)也。故广灵之度,而博生成之至,有达不违之行者,非圣不圣之造,实心属不属之尽矣。”盖《九常记》是对《九真要》的阐释或扩展,抑或对其中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它不仅丰富了医学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探索自然、人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路径。譬如《九常记·玄冥·甲甲》曰:“无之以为母,有之以为子。天其无,万物橐龠(tuó yuè比喻自然造化)。虚其无,以昭日月。故淳厚之无者为玄,湛深之无者为玄。玄冥者,言视之不可见,而其功莫殆。搏之不可得,而其致甚大者也。触莫能知,而费可以缺,气则精也。感莫能辨,而弗之能追,谷则省也,应莫能觉,而弗可以离,化则神也。绶莫能察,而弗之能济,虚则灵也。天地,一宇也。日月,一化也。阴阳,一间也。有无,一应也。故曰:二气媾,则生化。二机合,则生质。气与质感,机化应也。生有其时,化有其机,存有其发,亡有其极也。水生鱼,而鱼不知。气生物,而物不见。火生发,机动而不明。气有九化:曰时、曰方、曰高、曰下、曰虚、曰实、曰动、曰静、曰质。质有六变:曰日月、曰风、曰火、曰湿、曰燥、曰寒。”此乃无极而太极之道也。无极是太极的本源和根基,太极是无极的演化和表现。它不仅是一种宇宙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其核心在于揭示万物生成的内在逻辑与运行规律。它不但阐明了东方哲学之“道法自然”,而且彰显了古中医“天人合一”的最高智慧。
《太乙版黄帝内经》概述有云:“《太乙版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集成典籍,她汇聚了各家论点并将其串编成书。该书包容并叙,详细列举不同的治疗意见及解辨思路,并不限于一家之言。书中常见因焦点不同而论点类似的节段,如论痰与痰、痰与涎、脏营与腑水,重在说明各自利弊。水火寒热之变化,本就一障之隔,篇中几近相同的文字,只寥寥数笔之差,却明示了主治水或治痰的辨证。《太乙版黄帝内经》以其多视角的兼容并包,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令人可喜的是著名中医徐文兵将《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上中下三篇,访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之体例,编著成《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上中下三册与《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灵枢》上下两册,分别于2019年10月与2022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把研究太乙版《黄帝内经》引向深入。
《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二0一五年出版的影印本《黄帝内经素问》(上下卷)为底本。保留原书章节排序,内容一字不易。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选用的底本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印宋刻二十四卷本。是由唐代的王冰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度。
《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灵枢》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二0一五年出版的影印本《黄帝内经灵枢》为底本,同样保留原书章节排序,内容一字不易。以二0一八年九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玄隐遗密》为增补和校勘参考依据。两书相同之处用黑字印刷,影印本《素问》或《灵枢》独有的文字用绿字印刷,《玄隐遗密》独有文字用红字印刷(是为增补内容)。对《玄隐遗密》的引用是基于《灵枢》的篇章架构,为不完全应用,有很多内容《灵枢》只字不提,也就无法引用。为了前后文的衔接,徐文兵根据其学习心得和上下文增加的问答以及少许注释说明,用蓝宇标明。底本与参考本句读之差异之处的处理方法莫不如此,皆用黑、绿、红、蓝四色标明,读者一目了然。现举一例以见一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再引录本节经文在徐文兵《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字。“黄帝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知乎?(《阴阳大论卷上·甲丙天元纪》)岐伯曰:阴阳为纲,万物为纪,生杀变化,犹然以序,故求癥类阴阳之变,而知其病,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于本。逐本以求原,无不已矣。”
徐文兵在其《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自序》中说:“《素问》本身就是收集残卷而成。王冰在《素问》序言中说:‘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义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可惜后世抄写印制混乱,朱墨已经不分,到现在也没人能分辨出哪些是古经文,哪些是王冰加的。”(依愚之见,朱墨印制尚且如此,何况黑、红、绿、蓝四色印制者乎!倘若黑白印制立马难辨 ,抄写更加困难,难免重蹈覆辙。)无论王冰之重广补注,抑或徐文兵之重广补校,其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是无庸置疑的。
更有意思的是徐文兵的补校结论令人耳目一新。他说:“流传于世的《素问》《九卷》,这两个版本是基于《黄帝内经》改写(增添、删减)的对话本,特点是由经改论,把平铺直叙的经文改成了问答。效果是通俗易懂,但是确实也刪减删节了很多重要的内容。而改写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在西汉末年到东汉这个时间段,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了《素问》和《九卷》。根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为避绿林赤眉战乱之祸,‘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我个人认为,涪翁仅仅是《黄帝内经》的传承人,并不是著作人。首见于正史记载的《针经》,正是《黄帝内经》的改写本之一,是对话版,也就是后世的《灵枢》。经过南朝的全元起、隋唐的杨上善、王冰,《素问》一书得以传承保留,而《针经》一书到北宋初期已经失传。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0九三年),高丽献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哲宗下诏将此书颁布天下,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黄帝针经》的版本。南宋的史崧于绍兴二十五年(西元一一五五年)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名为《灵枢》,即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内容。”简要阐明了《素问》《灵枢》版本之源流。不但有效地保护了中医古籍,促进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文献基础。
徐文兵先生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值得重视。他又说:“根据现有资料,可以断定有高人(很可能不只一个人)在西汉末年到东汉这两百年间,将《黄帝内外经》改写删减成为《素问》和《灵枢》,而且同时也是七篇《阴阳大论》撰写者。他们无疑是黄帝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此与曹东义教授“可以认定《素问》《灵枢》不是刘向所整理的《黄帝内经》,但是《素问》与《灵枢》中还是保留了许多秦汉以前的古医学内容,甚至可以说《素问》《灵枢》是集大成之作,其中保留了汉以前医学理论的精华。”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文兵先生还在《重广补校黄帝内经素问。自序》中,谈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观点:“反观历史,会发现中医学的传承有其独特的方式。师徒之间,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因材施教,非其人勿传、非其人勿授。其私密隐秘的特征不显于世,与官办的太医有著明显的不同。”譬如根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获知,扁鹊师承于长桑君,仓公师承于公乘阳庆,皆成为神医;又如张仲景师承于张伯祖而成为医圣;刘完素师承于陈师夷、张子和师从刘从益、李东垣拜师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朱丹溪投师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而成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陈士铎接受了傅青主的传授成为名医。难怪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副司长陈珞珈先生讲:“中国几千年没有大学,但历代名医辈出,中医的院士和国医大师里面绝大多数都不是大学培养的。”当然自学成才者亦不乏其人,如古有孙思邈成为苍生大医,被尊为药王;今有岳美中,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家、经方大师,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国医大师陈可冀就是其中之一。
《太乙版黄帝内经》已明心间,再说《阴阳大论》以飨同道。《阴阳大论》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学之重要典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被列为主要参考书目之一。此书的核心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辩证法的完整体现。正如《玄隐遗密·阴阳大论》之概述所言:“《阴阳大论》叙述方法独特,论点切入自然。以天地形物之变体会生命,由空间运气往来以解释人体。她看之叙述单纯,呈述似与人体无关,然其恰是借天象说人体,借五行明生休的证明。本书将天人物化交替并论,交变间应,感以流通,言五行不离人体,反之依然。《阴阳大论》由宏观至微观,由质性至物理,以易道诠释人体,诠释医理,使人知其本末而不远其根,是一部可从形而上的角度去了解人类运数,用天地之理讲医学,讲人体的经典医学著作。”盖以阴阳五行为理论,以取象比类为方法,将其运用于天、地、人各方面,彰显了《阴阳大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龟书》上篇讲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六墟(气、血、阴、阳、脾、肾)诊治之奥。上篇说:“六腑者,元之始也。五脏者,化之宗也。奇恒者,性情之主也。六墟(xū)者,治谐之关也。值得认真地玩味。
《龟书》下篇述生息调摄之妙。说道:“真人之谓摄也。其致焉,日落以汤兮,午食作醴,从分自守兮。我形矫、尚,其体致冲和,矢不寐日,不作夜,恬淡而养,阴阳衡化,久则与圆周息矣。”极尽自然之理者也。极尽道家之能事也。
总之,《玄隐遗密》是一部以医易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大道规律的奇书,又是道、法、术、器一脉相承的应用宝典。要认真探究,心领神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方为有得。
●作者简介
袁尤素福,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人,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