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西安大华博物馆参观。
提到工业遗产,很多西安人都会想到大华·1935。大华·1935前身是长安大华纺织厂,是西北首个现代纺织工厂。如今工厂虽早已停止生产,但生产使用过的机器并没有丧失作用,它随着大华·1935项目一起“涅槃重生”。多年来,大华·1935一直在探索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老厂房在留住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在博物馆里追寻历史记忆
3月16日,记者走进以大华纱厂织布车间厂房建筑遗存改建的西安大华博物馆,那些定格的历史记忆瞬间被打开。漫步其中,大华纱厂的前世今生历历在目……
大华纱厂是1935年由石凤翔先生兴建,由苏联设计师精心设计建成,原名长安大华纺织厂。
长安大华纺织厂建成投产后,在抗战期间,产品除少数供应民用外,其余70%-80%供应军需,数量每月3万匹,有效地支持了前方作战。
1949年后的大华纱厂,曾经一度飞速发展,成为西北工业领域的领头羊。据了解,大华纱厂的鼎盛时期拥有职工家属1万多人,纱线锭近10万枚,布机近千台,年产万吨棉纱,8000万米棉布,是全国大型纺织企业之一,也是西安重点企业及纳税大户。上世纪90年代,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申请政策性破产。
大华纱厂镌刻着陕西近代工业文明发轫的深刻印记。经历多年风雨,它见证了民族工业的艰难创业与新生,见证了不同时代留下的生活印记。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大华纱厂旧址已入选了第一批陕西省工业遗产名单,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纺织工厂“变身”文艺街区
如今,大华纱厂又以新的形式和面貌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为了承袭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的综合功能,大华·1935项目已经定位为涵盖大华博物馆、小剧场集群、文化艺术中心、精品酒店、特色餐饮、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文化商业中心。
解放牌大卡车满载纺织品,火车轰鸣而过,国营百货商店、小卖部、粮油菜市场、理发店等一应俱全……大华·1935文化区内的怀旧文化墙,以生动的立体画形式,重现了昔日大华纱厂周边的繁华景象。3月16日,家住西安凤城五路的市民舒女士和朋友在大华·1935游玩拍照,她说,这里的涂鸦墙、艺术馆和小巷道都是拍照的绝佳地点。周末来这里,人不多,拍出来的照片效果非常好。逛累了可以在这里的餐厅或咖啡厅休息,晚上还有夜市、酒吧。
近年来,大华·1935项目通过借鉴先进的理念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已将“大华纱厂旧址”的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商业、创意和旅游的目的地。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修缮和维护,确保了“大华纱厂旧址”的完整性和历史真实性。同时,注重遗产的文化价值挖掘和传播,通过展览、教育和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
此外,大华·1935项目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与企业、高校、艺术家和创意机构的合作,为工业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意元素,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创意人才,也合理有效地活化利用了工业遗产。
在大华·1935,往昔的机器轰鸣早已不复存在,所有的喧闹已经归于平静,但旧时的建筑已然焕发青春,向每一位市民游客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