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五心五美”全链条
绘就乡村振兴五彩画卷
近年来,秦都区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全链条蓄势赋能、全链条真情服务、全链条集成管理,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治理美”“生态美”“乡风美”“产业美”“生活美”的“五心五美”乡村振兴新格局,谱写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篇章。

聚焦“初心解忧”描画善治为民“治理美”。积极探索“党建+村管事”治理模式,打造秦都“枫桥经验”。以组织建设为“核”,锚定治理“圆心”,构建以“党工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架构的动力主轴,为48个行政村选优配强173名村民小组长,设置363名党员中心联系户,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生力军”。依托驻村干部、街道干部及村干部,全面掌握群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以为民服务为“轴”,拉长治理“半径”,构建“受理—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闭环处理机制,组织384名网格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党员在格中走,事情在格中办”治理格局。以共治共享为“实”,丰富治理“内涵”,积极推进“党建+养老驿站”“童心港湾”等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大力推广信访工作法治化机制,组建34支调解队伍,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提升群众满意度。
聚焦“匠心铸魂”描画宜居宜业“生态美”。绘就党建引领“一片红”,坚持“党支部引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实行“党员联户”机制,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创星”的良好局面。布好生态建设“一盘棋”,对48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中心”。扮靓生态文明“一片绿”,创新推出家门口的“一米菜园”理念,打造美丽乡村“一街一景”“微景观”,结出乡村振兴“宜居果”。积极推进“户集村收、街道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农村公厕8910座。每年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赛、比、评”活动,解决“民生小事”,让“好风景”成为乡村振兴“好钱景”。
聚焦“实心塑形”描画移风易俗“乡风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支“两委”重点工作,组建红白理事会机构,培育文明乡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搭建“拉网式”服务平台,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每年举办“好公婆”“好媳妇”“好孝子”评选表彰,形成“学典型”“当典型”的良好社会风尚。将农家书屋、田间地头变成“宣讲场所”,依托“小板凳议事会”“星火宣讲团”,用“说快板”“唱秦腔”“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将党的各项惠民惠农政策面对面传递给群众。积极探索“幸福养老互助”和残疾人关爱服务模式,为生活困难、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为贫困学子发放补助及奖学金,以“红心”聚“民心”。对16名“秦都好支书”进行宣传,形成人人争当模范的干事创业氛围。
聚焦“诚心赋能”描画兴业富民“产业美”。依托特色资源,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种植何首乌、羊肚菌、凤梨等,建成刘古愚纪念馆,走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建成鑫诚农业等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7个,实现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新模式,制定出台《秦都区财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金融支持贷款贴息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以市场为导向,使“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着力打造庞南刘村大棚种植区、大田蔬菜种植区、基本农田粮食种植区等“一园八区”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暖心共富”描画共享幸福“生活美”。立足实际,找准特色,注重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推动资金向资产转型、村内向村外转型,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入股、出租、承包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清化收”专项工作,筑牢三资管理“防火墙”,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收益提升,扎紧扎牢村集体“钱袋子”。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助力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乡村公益“小岗位”托起就业“大民生”。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农户土地入股、企业资金入股等方式,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种植、文旅等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强村带弱村”模式,因地制宜协助“弱村”发展特色产业,奏响强村富民“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