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的“血脉”,“缓堵保畅”是重大民生问题。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咸阳始终将构建安全顺畅的城市交通环境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目标,通过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与智慧管理体系升级的双轮驱动,系统性破解市民出行堵点难点。
2024年以来,咸阳市住建、城管、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运用交通管理措施、优化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咸阳市区缓堵保畅和交通优化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从“治标疏堵”向“标本兼治”的跨越式转变。
咸阳对交通指示灯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微改造,使体育场十字交通拥堵状况显著改观
缓堵保畅,基础设施是保障
3月12日下午6时许,市民鲁亨开车行驶在彩虹二路高架桥上,如今下班回家,他有了新的路线。
“路况好,车辆少,既便捷又安全。”他说,单位在玉泉西路,以前上班要么走西边的咸平路,要么走东边的彩虹一路高架桥,都要绕一个大圈,如今新桥通车,省时方便。
城市框架拉大,南北“动脉”不畅,市民出行不便,同时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去年以来,咸阳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快马扬鞭”推进城区南北通道项目建设进度。
彩虹二路高架桥建成通车。记者 谢祯 摄(资料图)
彩虹二路高架桥建成通车,完善了城区立体交通路网,车辆有序分流,高峰时段市区西部拥堵指数明显下降;抢抓工期打通渭河南岸河堤路东延段、金湾西路等连接西咸的“断头路”,彩虹一路跨渭河大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西咸互联互通格局日益形成。
聚焦疏堵保畅,咸阳不断优化路网结构,秦皇北路、咸北大道、渭阳中路、东风路、文林路南半幅等10条道路雨污分流及提升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主城区交通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
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咸阳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总任务108.6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管网改造96.2公里。
缓堵保畅,微改造“疏”堵点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扩张了城市的“血管”,那交通管理设施因地制宜的微改造,则有效加快了“血液”的流速。
“我的建议被采纳了,为交管部门创新运用交通管理设施的微改造点赞!”市民李宗伟说。
去年,市公安交警支队通过“咸阳交警”微信公众号向市民征集对城区缓堵保畅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李宗伟留言:“能否对彩虹十字的交通指示灯进行改造,缓解车辆通行压力。”
不久后,市公安交警支队结合工作实际,采纳了包括他在内13位市民的建议。
除了彩虹十字,咸阳先后分6批对体育场、中华路十字、电影院十字、二一五医院门前等15个交通堵点的交通指示灯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创新采取可变车道、左转外置、双待双行(左转待行、直行待行)等措施,路口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缓堵保畅,现场调度扁平高效
3月13日上午8时许,彩虹二路彩虹第四小学门前车水马龙,送学生的家长人数众多,在交警的指挥下,现场秩序井然。“为保证道路畅通,请大家及时驶离,不要造成交通拥堵。”
上下班高峰时段,在咸阳的主要路口;上学放学时段,在中小学门前,都能看到交警的身影,保护孩子安全的同时,及时疏导交通。
记者从市公安交警支队获悉,咸阳围绕“疏堵点、保畅通”工作目标,将城区划分为35个网格,采用“网格勤务+机动勤务+夜间勤务”新模式,形成民警管网格、大队统筹、中队主抓的纵向垂直指挥体系,“灵活布警、快速反应、动态查控”的用警新机制。
全天候巡查交通状况,点对点调度警力勤务机动巡查,“铁骑队”在城区快速处置交通拥堵和突发交通事故,点上有人管、线上有人巡、堵点有人疏,“三位一体”对道路实施动态管控,指挥调度扁平高效,交通管理工作日趋精细化,先后快速有效处置交通拥堵事件500次,调度警力1200余人次。
此外,为减少因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支队设置了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中心,群众可通过交管12123 APP远程进行轻微交通事故的报警和处理,实现轻微交通事故远程快速处理、快速撤离现场。
截至目前,已先后快处轻微交通事故1600余起,避免了因事故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
缓堵保畅,优化服务公交惠民
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2024年,咸阳科学优化公交线路、用心用情优化服务,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为全市缓堵保畅民生服务工作增添强劲动能。
“咸阳西站客流密集,车辆众多,以往每次乘车都要排长队,影响交通秩序,如今27路公交线路调整,在家门口就能乘车,方便多啦!”市民王彦卓说。
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宣教部副部长丁皓晨介绍,去年他们按照市交通运输局的统一安排,经过实地调研,对咸阳6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在3条线路各新增停靠站1处,方便市民乘车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公交惠民服务面持续加密扩大,有效缓解了道路交通压力。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在落实西安咸阳公交卡同城化的基础上,2024年咸阳启用手机NFC乘车功能,各站点市民乘车更加便捷,通勤速度大幅提升。在春运、国庆等重要节点和全市重大文旅活动期间,咸阳开通公交专线,缓解交通压力,圆满完成了运输保障任务。
缓堵保畅,新增停车位4600多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加,停车需求与停车泊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咸阳扎实开展停车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盘活资源、整治乱象、规划建设、备案登记、日常监管、综合提升、投诉办理”等措施,下大力解决市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停车难、停车乱、停车贵”问题。
“错时车位,资源共享,停车不再难。”市民刘亮说,老旧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地上车位有限,每天晚上回来都没有空车位,如今晚上将车停在市委大院,早上驶离,方便多了。
为缓解住宅小区周边停车难问题,咸阳在学习借鉴外地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咸阳市中心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外免费错时共享停车工作方案》,为群众提供了228个错时便民停车位。在沈平路、文汇路、文林路、毕塬路、抗战北路等路段,施划夜间限时免费停车位201个。
“咥”汇通面、逛咸阳湖是许多市民夜生活的主要节目,但停车难一直是绕不开的问题。
去年以来,咸阳完成汇通面、咸阳湖景区等便民限时停车位的设置工作,解决便民停车位676个;在渭阳东路设置施划限时便民停车位168个,挖掘咸阳湖周边大中型停车场13个,盘活闲置停车资源3236个;同时根据游客量利用渭阳路、河堤路等路段设置道路临时停车位700余个,缓解了咸阳湖、古渡廊桥、咸阳老街、清渭楼周边群众的停车难问题。
地铁进咸阳后,居住在咸阳、上班在西安,为提高通勤效率,保障市民双城生活,我市组织秦都区城管执法局、各辖区街办以及各共享单车企业对地铁口周边停车位标线施划及时跟进,市民通勤效率大幅提升。
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停车管理办公室获悉,2024年咸阳新增停车位4600多个,先后在地铁1号线7个出入口施划非机动车停放点100多个,摆放引导标识牌20多个。这些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缓堵保畅,围挡管控更加规范
市民乐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又愁施工期间围挡阻路影响出行,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缓堵保畅工作的难点。
3月14日上午,市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分5组对全市施工围挡进行现场查勘摸排,建立城区施工围挡项目管理台账和管理档案。
据悉,2024年,市城管执法局围绕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市政围挡“围而不建、围而缓建、反复围挡、久围不拆”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按照“完成一段、释放一段;应拆尽拆、应退尽退;新建项目三日内必须动工”的工作原则,共拆除施工围挡约62.1千米,退让面积约30.5万平方米。
“目前我市存在施工围挡25处34166米。”市城管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李建宁说,他们将坚持每天巡查、每周更新、适时调整,对施工围挡实施动态、精准、规范管理,及时拆除未施工区域及基本完工项目围挡,督促围挡设置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尽早还路于民。
多措并举打通城市“血脉”,市民出行更畅快。从高架桥飞跨渭河缩短通勤距离让车辆有序分流,到创新交管措施指挥将通勤效率提高;从智慧交通系统实时优化信号配时,到资源共享停车位将动态管理围挡及时还路于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咸阳市民切实感受到了“出行更顺畅、生活更美好”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