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春日暖阳轻柔地洒落在兴平根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张富强的家中。屋内,茶海、十二生肖等形态各异的根雕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这一方艺术天地的角落,61岁的张富强正全神贯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材,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执着。木材在木锯的摩擦下“吱吱”作响,细微的木屑纷纷扬扬地飘散,古老的根雕艺术就在这质朴的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01
在他身旁,错落摆放着的根雕作品造型多样,有人物、动物等,件件栩栩如生,无一不彰显着精湛的技艺,让人不禁为这份艺术的魅力所折服。而这些,仅仅只是他46年根雕创作生涯中千余件作品的冰山一角。
根雕萌芽:传承之路与古韵新生
张富强与根雕的缘分,始于他15岁那年。“我父亲就是根雕手艺人,我从小就在‘木头堆’里长大,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根在他手中蜕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心里满是好奇与向往。”张富强回忆道,“15岁那年,我正式跟着父亲学艺,从最基础的认识工具、辨别木材开始学起。凭借着对根雕的一腔热爱,我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46年,木头、木锯、凿、斧头、刻刀也成了我相伴一生的挚友。”
在家庭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张富强很快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那时候,一有空我就跟着父亲学,看他如何选材、构思、雕琢。父亲常说,根雕是一门慢功夫,急不得,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块根材的灵魂,这句话,我一直铭记至今。”张富强微笑着说。
02
谈及根雕艺术,张富强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依据木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进行创作,以心驭刀,与木对话,丝毫马虎不得。要在最大限度保留根材天然之形、自然之美的同时,赋予其全新的姿态。”
在漫长的从艺生涯中,张富强全身心地沉浸在根雕艺术的世界里。他每天不是奔波在寻找树根的路上,就是在树根上精雕细琢。他不仅将传统工艺钻研得炉火纯青,还敢于大胆创新,巧妙地将大自然的美与根雕技艺相融合,让作品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华丽转身。
张富强的作品极具关中风味,有着粗犷拙厚的艺术特点。乍一看,质朴、雄浑的气息与强大的张力扑面而来。他精心雕琢的《孔雀开屏》《中华龙》《雄狮》《福禄寿》等形态逼真的根雕作品,在参加中国美术工艺协会举办的技艺大赛中屡获殊荣,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成为兴平根雕艺术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人物。
千年传承:质朴之美与文化承载
根雕,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分支,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早在南北朝时期,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就已屡见不鲜。隋、唐以后,根雕艺术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百姓生活中的艺术点缀,还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唐时邺官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引得四方纷纷效仿。韩愈所作《题木居士》中,“木居士”这一根艺作品,也从侧面见证了当时根雕艺术的发展盛况。
兴平根雕技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农耕时期。那时,人们就地取材,利用树根制作农耕用具和各类实用品,根雕艺术便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悄然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发展,兴平根雕不仅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更在传统美术、民俗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等领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
说起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创作心得,张富强言语间满是热忱。在他看来,根雕艺术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不加过多修饰和装扮,它深深扎根于生活,散发着浓郁的北方气息,风格粗犷豪放,充满原始生命力。不仅如此,根雕艺术还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根雕艺人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张富强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作品题材极为丰富,涵盖人物、动物、器物等多个领域。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与生活、大自然深度对话后留下的艺术结晶,蕴含着他对世间万物的细腻感知与匠心独运的雕琢。
精研技艺:匠心雕琢与“枯木逢春”
选材、定型构思、打磨、着色、上漆……历经十多道精细工序,原本毫不起眼的枯木老根,在张富强的精雕细琢下,被赋予了“枯木逢春”的神奇力量,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在选材上,多数根雕师傅对根材要求严苛,偏爱自然形态好的根材。而张富强却独具慧眼,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技艺,无论面对怎样的根材,他都能精准地根据其特点,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对于崖柏、阴沉木、金丝楠木等珍稀材质,他更是精心处理,小心翼翼地保留其原始特色,通过耐心打磨,让这些根材天然的纹理与形态得以完美呈现,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艺术境界。
03
“每一块根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在张富强眼中,没有无用的根材。自然形态突出的根材,被他巧妙构思,做成自然形作品;缺乏明显形态的根材,在他的奇思妙想下,被用于塑造人物或动物造型;甚至一些看似毫无特点的树根,也能在他手中“变废为宝”,制成笔架、花架、底座等,成为一件件别具一格的艺术珍品。
定型构思是根雕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个耗时漫长的过程。从最初选材,到最终为作品命名,常常需要一年半载,甚至更久。“这个过程急不得,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构思,我会对着一块根材琢磨好几个月。”张富强感慨地说。
打磨过程同样考验技艺。“先用木锯去除多余枝干,使根材初步呈现出作品的大致轮廓,再用凿子和斧头对细节进行精心修饰,雕琢出作品的形态和神韵,最后再进行细致打磨和抛光,使其呈现出光滑温润的光泽。”张富强介绍道。
兴平地处北方,气候干燥,给根雕艺术带来了防虫、防裂的难题。“这可是传承近200年的独门绝技。针对土蜂、白蚁这些害虫,采用自配药水结合高温处理,确保虫害被彻底消灭。防止开裂问题,夏天用自制密封胶黏合,冬天用特制胶搭配锯末填充。经过这样的处理,根雕便能长久保存。”谈及自家的“独门秘方”,张富强满脸自豪。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与执着坚守
行业发展不景气,市场拓展困难,愿意投身根雕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手艺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这些根雕发展面临的困境,成了张富强心头一直萦绕不去的忧虑。
“时代在不断发展,根雕艺术也不能故步自封。我会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根雕中,让作品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气’。只有让根雕走进千家万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传承。”张富强坚定地说。
04
在张富强的不懈努力与执着坚守下,兴平根雕艺术正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积极探索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路径。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同时,将新颖的构思立意和艺术加工巧妙融入根雕创作,既保留根雕的传统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偏好,使其成为家庭装饰、收藏的热门之选。
此外,张富强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览、艺术交流活动,在与同行切磋交流中,充分展示兴平根雕的独特魅力。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兴平根雕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兴平根雕这一艺术瑰宝。2020年,兴平根雕艺术被列入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只要还有人热爱根雕,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我就会毫无保留地一直教下去。我坚信,兴平根雕这门艺术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张富强目光坚定地说。此时,他手中的刻刀正在根材上精研细磨,仿佛在雕琢着兴平根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