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安全?——从菜市场到实验室
生物安全不仅是实验室或医疗场所的议题,更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科学防护和规范操作,可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播,降低疾病风险。
一、生活中的“生物安全”
1.食品与微生物污染
生鲜食品选购:避免直接触碰冰鲜食品渗漏液体,可用塑料袋反套手抓取(减少交叉污染);生肉、海鲜等需独立包装,与熟食、果蔬分开放置。
2.家庭处理:生熟案板、刀具分开使用,避免微生物交叉污染;处理生食后,用肥皂水彻底洗手,并彻底清洁台面、刀具。
储存与烹饪:冷藏食品需密封保存,避免解冻液污染冰箱内其他食物;肉类、蛋类彻底煮熟,杀灭潜在病原体。
3.宠物与动物接触
宠物养护:家庭中饲养宠物时,要定期给宠物打疫苗;遛宠物时及时清理排泄物,避免污染环境。
4.接触流浪动物后彻底洗手,防止寄生虫或病菌传播。
5.不购买、不饲养、不放生境外或外来入侵物种(如巴西龟、红火蚁等)。
6.购物与出行:接触购物车、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后,避免触摸口鼻眼,及时消毒双手。
7.在人群密集场所、医疗机构或传染病流行期间,规范佩戴口罩,及时更换。
8.跨境旅行归国时,不随意携带、邮寄违禁动植物入境,主动配合海关检疫。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Biosafety Level, BSL)是根据实验对象(微生物或毒素)的危险程度,对实验室设施、操作规范和安全防护的分级。等级从低到高分为BSL-1到BSL-4,等级越高,防护越严格。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保护人类和环境的“防火墙”,不同等级对应不同风险,通过严格的设施和操作规范能够为各种风险病原体的检测提供安全可控的实验环境,同时保障操作人员、公众及环境的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的平衡,我们既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从拒绝一次野味、不随意放生一只龟、正确丢弃一个口罩开始,您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城市织就更牢的 “安全网”,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这片我们热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