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距离秦岭博物馆闭馆仅剩1个小时,前来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秦岭博物馆商洛历史文化展厅,红陶人头壶展品前人头攒动,人们纷纷拿着手机打卡拍照。红陶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其“容颜”清晰、眉目清秀、脸孔稚朴,流露出的“迷之微笑”,给参观者留下诸多的想象。这个秦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秦岭博物馆位于商洛市区西大门,占地108.57亩,总建筑面积43788平方米。秦岭博物馆建筑“山水玉璋”引入立体城市理念,设计依山就势,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顺应城市回归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建筑外形取自商州东龙山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夏代玉牙璋,基本陈列分为“和合南北 泽被天下——中国秦岭文化展”“秦岭最美是商洛”两大部分,共6个展厅,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秦岭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宣传秦岭祖脉文化的国家级窗口,凸显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秦楚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
馆内丰富多样的展品叙说着秦岭的文明脉动,展现着秦岭的山水风貌,让游客沉浸其中,目不暇接。“神秘而伟大的秦岭,将华夏大地一分为二。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生态的分界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要通过参观秦岭博物馆,认识秦岭,了解秦岭,懂得保护秦岭的重要性,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秦岭的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游客王先生说。
“以前在书中学的知识,通过参观博物馆更加具象化了。”目前在延安大学上大三的商州女孩邢婉君说,“通过参观商洛革命记忆展,对我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发生在我们商洛的红色故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内,穿着红色衣服的志愿者忙前忙后,对于游客遇到的问题认真解答。“我今年上大一,放假前就想着要做志愿者,偶然在志愿汇上看见秦岭博物馆正在招募,打电话确认后就来了。”家住杨峪河镇的李英说,虽然每天从家里过来要坐车一个小时,但她还是非常激动可以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据了解,开馆以来,博物馆共招募20多名志愿者,协同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在一楼和四楼的文创区,可爱精致的文创产品极具秦岭文化特色,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人们纷纷对喜欢的物品拍照打卡。“这些文创产品每个都很精致,我要买几个回家慢慢欣赏。”手上拿着卷轴冰箱贴的杨茗鑫说,她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喜欢收集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今天专门带着闺蜜一起来打卡秦岭博物馆。
“春节假期以来,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非常火爆,截至正月十五,销售额超7万元,其中销量最好的是秦岭博物馆馆建流沙冰箱贴和宝相花镜梳套装,多款产品供不应求,部分产品已经断货。”工作人员郭卫雄介绍。
春节期间,秦岭博物馆特别增加公益讲解服务。同时,提前制定方案部署,动员全馆工作人员春节全部在岗,并从安全保障、公共服务、陈列展览等方面具体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保力量,门票分时段预约,通过安全引导和公众服务疏散密集人群,引导错峰参观,为游客打造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用贴心的服务为大家奉上新春的文化盛宴。
博物馆门前,一位游客感慨道:“这里不仅陈列着过去,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据统计,秦岭博物馆自1月24日起全面开放运营以来,截至2月12日(正月十五)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春节期间每日平均接待7000多人次,单日最高8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