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转暖,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逐渐退场,然而“手足口病”又重归江湖了,对于手足口病,相信很多家长既熟悉又害怕,那么手足口病来袭,如何才不会手足无措呢?下面,让我们通过手足口病的小知识,以便更好应对手足口病的袭击吧!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二、手足的传播特点。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传播,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四)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三、手足口的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可伴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可引起疼痛。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疹液体较少。偶见于躯干部,呈离心性分布。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患儿可无皮疹。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一般1周左右痊愈。
重症病例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有后遗症。
(一)神经系统受累
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或易激惹、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
(二)呼吸系统受累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剧,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三)循环系统受累
心动过速或过缓,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冷,指(趾)端发绀,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四、手足口如何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五、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注意手卫生,特别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流动的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儿童掌握“七步洗手法”。
(3)室内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做好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家居环境,特别是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对家里地面、桌面、门把手、床围栏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4)避免与患病幼儿直接接触、玩耍等,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5)注意观察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显著的传染性,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起病情进展迅速且凶险,作为医生和家长,我们应尽早、准确地识别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并及时给予治疗,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避免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