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照金,一片峥嵘的热土,一方幸福的家园。
发挥“红色”优势,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经过十年的不懈奋斗,照金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文旅小镇,成为无数游人打卡的目的地。如今,这里的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幸福的日子甜如蜜。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照金把“老区振兴”和“改善民生”作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提出“红色即民生”的核心理念,整合红色资源谋发展……村庄是景区、农民成工人、土窑变楼房,幸福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光景日日新
2月12日早,暖阳映照在圣源安置小区,红墙白顶,甚是好看。
照金村村民张有生在离家不远处的红色文化创意街区,买了两袋元宵大步走回家。“元宵一吃年就算过完了,我们的日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噗”,他打开天然气灶,对着妻子念叨。
张有生没想到,2018年,他花钱不多,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三室一厅”,水电气暖一应俱全,告别了四代人挤在一起的土窑洞,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楼上住房,楼下就业。张有生的妻子冯秀彩心灵手巧,在圣源社区工厂当起了缝纫工。
如今,随着照金红色文旅小镇的不断建设,镇区基础设施大变样,条条柏油公路直通村组,甘甜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互联网搭起数智发展“路桥”,“一刻钟生活圈”圈住吃娱游购一站式便捷,“家门口”社区工厂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日子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田峪村村民余小强是照金景区安保队大队长,有两个儿子。他坦言:“如今,环境更美了、住房更好了、日子红火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姑娘愿意嫁到咱照金。”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逐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持续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后续帮扶,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
10年来,我市已形成由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棚改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共建设保障性住房4.9万套,已建成4.7万套,全市已分配保障性住房3.8万套。已累计发放租赁补贴1.99万户,发放补贴资金3.29亿元;已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1个,改造面积48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8万户,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2024年度,32户农村危房改造和77户农房抗震改造已全部竣工验收。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看病不再难
人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山大沟深,医疗资源匮乏,“小病扛,大病拖”曾是照金老区人民就医的写照。如今,一个个设备完善、医术精湛的卫生院开到了“家门口”,老区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过去看病要往区上跑,不仅折腾还花钱。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各种影像设备齐全,能拍片子不说,还得到的是三甲医院的诊断报告和医疗服务,真是方便又实惠。”前段时间,照金镇代子村村民钦兰膝关节疼痛,到照金中心卫生院就医。
“我们与省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建立协作医院,成为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建设了远程心电、放射会诊系统,让村民既节省了检查和挂号费,又享受到了高端医疗服务,实现了医共体医疗资源共享。此外,村村都有签约‘家庭医生’,让基层群众更加有‘医’靠。”照金中心卫生院院长田涛介绍。我市还启动建设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中医诊疗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市聚焦“小切口”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看病“大民生”,破解就医烦心事。
就医成本下降,民生温度提升。目前,我市累计派驻10批次268名第一村医,服务已覆盖20个乡镇181个村,惠及20余万基层群众。全市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覆盖“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新模式。此外,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铜川市人民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成功入选8省份检验结果互认“健康圈”,全市已有13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结果互认,累计惠及5216名群众,节省检验费用54.76万元。
一粒小药片,牵动万民心。铜川深化药品耗材集采改革,将大量质优价廉的药品送到乡村。截至目前,全市4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39家参加药品集采;446个村卫生室中,有331家参加药品集采。
如今,一张越织越密的医疗保障网,撑起了铜川百姓生命健康的绿荫,看好病、少跑腿、少花钱的“美好愿景”已变成“幸福实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上学不发愁
年味渐远,书声渐近。
开学报名啦!2月13日,掩映在山间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分享假期见闻、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师生们对新学期充满期待。
时针拨回1955年。几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便是校舍,教学设施落后,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冬季还要从家里提来火盆在教室取暖。200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得以迁址重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我们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差。”五年前,青年教师贺寒星投身老区教育事业,她向记者细说着校园的新景象:教室里,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标准化塑胶操场,音乐、美术、计算机多功能教室应有尽有;师生们还喝上了直饮水,用上了天然气,洗上了热水澡……
“打造合唱、绘画、书法、计算机、科创等各类特色社团,孩子们可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他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郑东东说,学校以“红色基因代代传”为校训,大力开展“唱、讲、行、评、育”红色系列教育,开设了国防教育室,组建了小红星合唱团、讲红色故事社团,红色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山里的娃越来越有见识。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宣部、自然资源部等3名支教老师,与当地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去年,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小红星合唱团还登上了第17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
教育能斩穷根、明方向,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一批批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汇成了一组组数据——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校占比57.3%,2024年新增学位2200个,先后培育骨干教师1462名……
近年来,铜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千方百计改善基础教育条件,全面提升促进校(园)长和教师队伍素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凝心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源:铜川日报 记者:刘冰剑 郭颖 程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