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歌盛世
民俗社火闹元宵
耍社火作为一项极具“年味儿”的传统
既是弘扬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时也丰富了
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激昂的音乐、震撼的锣鼓
铿锵的鼓点、翻腾的彩扇
舞动的身姿将闹新春的氛围拉满
今天,请跟随小宝君一起
了解非遗传统民俗——社火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
“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宝鸡民间社火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宝鸡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民间社火艺术之乡”,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宝鸡社火作为宝鸡市的传统民俗文化瑰宝之一,在走向世界的路途中不仅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向世界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社火来源
根据陕西民间传说,西周时期,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走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们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冲锋陷阵,个个威风凛凛,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是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驱鬼的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当中。
社火种类
宝鸡社火,又叫“西府社火”,以陈仓区、凤翔区、陇县、岐山等地最为有名,是宝鸡市的传统民俗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的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种类繁多,造型惊艳。
血社火
血社火,又称“快活”,是陕西宝鸡地区特有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的“血社火”格外有名,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血社火通过逼真的妆效和道具,扎入角色身体,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展示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受到观众的热捧。
这种表演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对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深刻体现。
马社火
马社火在陕西陇县最普遍,是规模最大的一种社火形式,由锣鼓队前列,按照历史戏剧故事装扮成各个角色,骑骡马列队前行,于进行间变化动作姿势,叙述故事内容。
陇县“马社火”以扮演角色的演员骑在马背上而得名。用作社火的马,除了对鞍辔进行装饰外,还要在马头上挂红,马额上扎装饰“圆镜”。装扮精巧美观,颇有气势,以此颂扬英雄、弘扬正气。
车社火
车社火将社火表演道具和人物装扮在车辆上,车辆缓缓行进,演员在车台上进行表演,适合在平坦的道路上展示。
地社火
地社火也叫步社火、地台社火,是按照神话、传说、民俗、戏剧等故事情节装扮的人物角色,徒步行走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
地社火表演的故事,是由一角色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过程有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
高跷社火
高跷社火是陇县春节期间较常见的社火之一,跷腿是走高跷的主要道具,民间多用柳木制作,所以高跷又俗称“柳木腿”。演员脚踩高跷进行表演,增加了表演的高度和难度,显得更加惊险刺激,对演员的技艺要求较高。
挈社火
挈社火在我国社火中独特而享誉盛名,起源于南宋,用人肩背扛社火角色行走表演的一种社火形式。
高芯社火
源于唐宋,早在宋元时期己经兴起,用钢筋做成转动或固定铁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空表演,惊险玄妙、优美健康,给人们以更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