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2月11日),一场国际化、多元化、本土化的全国秧歌展演再次燃动榆林古城,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十九支秧歌队轮番登场,共同为元宵佳节献上一场气势磅礴、互鉴共融的文化交响盛宴,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激昂的鼓点和欢快的唢呐中,米脂县秧歌队率先带着陕北传统婚俗花轿、民歌、伞头等多项非遗元素,以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舞步展示黄土高原儿女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横山老腰鼓步伐灵活、鼓点清晰、阵图多变,以缠腰打、二起脚、鹞子翻身等动作再现经典。山西威风锣鼓将振聋发聩的战鼓与新颖时尚的舞蹈完美组合,鼓乐激越时如排山倒海、浊浪翻滚,舒缓时如涓涓小溪、惊鹿踏雪,展示黄河儿女的热情与生生不息。俄罗斯舞蹈节奏清晰多变,舞步矫健灵动,场面活跃热烈;保加利亚舞蹈充满异域风情,展现广袤田野上乡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安徽花鼓灯情节性和情绪性并重,呈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山东大秧歌刚柔并济,宁夏花儿丰富绮丽,府谷担灯轻盈似风动,定边“霸王鞭”气壮如猛虎……全国秧歌展演“燃爆”榆林古城,这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为千家万户编织出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
“我们广西舞草龙的舞蹈形式通常是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中表演,如春节、丰收节等,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驱邪避灾。它是我们仫佬族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全国的观众了解我们仫佬族,感受到仫佬族的独特风情和生活方式。”来自广西演员吴增伦说。

“我们今天带来的是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一般来说是在过年等重大节日上用来庆祝,我们的舞蹈和服装是模仿山羊的形态和动作,它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今天非常开心能够在元宵节把这个舞蹈带给全国的观众。”来自云南的演员和梅说。

“我们带来的节目是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表演时手脚同边同向,其舞姿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苗族演员朱建波说。
每一种舞蹈都融合着不同时代、地域、风貌等多种元素,丰富立体地展现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生活和民俗文化。丝竹之音、轻柔无语,万马嘶鸣、号角嘹亮,肤色殊异、衣饰多彩,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如大潮奔涌,席卷和震撼着线上线下的无数观众。
“我们全家都特别关注今年的秧歌展演,从初四开始到今天,几乎每天都会来现场,来不了现场就在手机上看直播,我感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寓意。我觉得今天宁夏的那个花儿特别好看,造型特别美观、别致,很有民族特色。”市民冯女士说。
“我已经第五次来现场观看秧歌表演,每次都早早来占位置。大家都早上10点半就来占位置,农村老家的亲戚也赶来看秧歌,大家都来感受这种春节气氛。”市民张文喜说。
近年来,榆林坚持系统性保护、全方位传承和多领域创新,将榆林非遗逐渐打造为陕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瑰丽宏大的秧歌带着我们民族根脉中勤劳质朴的精神,深厚宽广的文化底蕴,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及不断创新的追求,迈着轻松而坚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