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是那种自觉担当绘画艺术使命并能独自行走得很远的极具个性魅力的画家。他的泼墨泼彩画,色彩冷暖调和自然巧妙,画面空间层次疏密有致。行笔落墨的纸上泼染,充分展示出一个成熟画家在驭笔、用墨、控水、色彩等创作元素上的辩证处理能力,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无疑关乎他的艺术语言节奏,形神之质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性表达。
墨彩恣肆,线面交融,点染淋漓见证蔡晓独具个性的艺术气质和绘画语言。
他的工笔画真切、细腻、自然、传神。他笔下的老虎在月圆之夜的宁静山林更是逼真,温暖可爱,从容安宁。没有笑傲江湖的威严与雄霸,而是和身外的自然及万物和谐相融,美妙得像一个童话。作品表达形神兼备,水乳交融,有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坚守和自己艺术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
蔡晓新近创作的人物画《东坡醉酒图》,构图错落有致,线条简约练达,情绪传达精准到位,把一代文豪苏东坡丰富的内心矛盾及他旷达豪放的人格魅力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形神兼备,足见他从技到道的不懈修持和执著坚守。
《秋山访友》、《桃源问津》是蔡晓对古典文化和文人画高古雅致的探寻与创作实践,也是他追求笔墨功夫提炼与人文素养的持续提高,更是传统精神在当代审美中的意义和价值。
突出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关注当下的民生渴求,寻找自己创作的文化地理和绘画精神原点,充分凸显自我绘画语言的独到个性,用敏锐的艺术视角探寻当代人的情感形态和价值取向是蔡晓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执著艺术追求。
天生花脸看安万,一曲《潼关》震陕甘。
蔡晓在创作主题选择上,关注普通人的情感需求,尊重大众审美。根据“安万”现象构思创作的《大秦腔》,用丰富多彩的写意人物笔墨,把台下戏迷的形象、神态、表情,入木三分地捕捉并定格,精确而传神地描绘出西部民间万人空巷,戏比天大的民众对秦腔酣畅淋漓的痴迷、狂热以及深入骨髓的追捧。蔡晓敏感而巧妙地找到了大众审美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碰撞与高度契合,这正响应了新时期“树正气、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新大众文艺创作样式。
《飞夺泸定桥》、《两当兵变》、《东渡黄河》等红色主题作品,形象而准确地把握画面主要因素及核心人物的外在神态和人格气质,有画龙点睛之妙,使画面在栩栩如生的笔墨叙述中展开更为广阔而深邃的时代脉络和历史记忆。浓与淡,动与静,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对作品的助力也是极其有效的。
蔡晓在泼墨泼彩写意山水画的处理上,具象和抽象的巧妙对峙,浓淡和疏密的和谐共融,构成了画面体气高妙,意境深远的精神向度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向。
蔡晓常说:“愿我的画成为你心灵的港湾,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蔡晓广泛地游历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在与自然的凝视和对望中找寻与自己精神对应的,能完全承载主体意识的外在意象,找到自己从自然之美到艺术之美的理想之境。
作为张大千大师第三代传人,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员,蔡晓长期深耕大师艺术渊源生发高地,恒久揣摩和探究名家广阔而富有艺术生命张力的精神空间,探索自己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创作出一幅幅无愧于时代的极具个性价值的艺术作品。(文/牟小兵)
牟小兵,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宝鸡市职工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文学研究所重点研究作家。曾在《青年文学》、《延河》等核心期刊发表作品220余篇。著有并出版《把诗还给唐朝》、《文字长成山川》等四部,40余篇作品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近年致力于艺术评论及名人传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