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凤县棣花镇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一场精彩纷呈的社火表演如期上演。舞龙、划船、扭秧歌等传统节目轮番登场,而在众多表演形式中,“高台芯子”以其惊险奇绝、美轮美奂的表演,成为全场焦点,被誉为“空中芭蕾”“民间杂技艺术的活化石”。每当社火队伍走来,“高台芯子”总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记录下这精彩瞬间。
“高台芯子”是一种将孩童固定在数米高铁杆上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表演时,孩童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道具,凌空而立,或站、或坐、或悬、或挂,做出各种惊险奇绝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支撑孩童的铁杆固定在一张木桌上,由下方的壮汉们肩扛手抬,随着锣鼓的节奏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这不仅要求扮演“芯子”的孩童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还要克服高空带来的恐惧心理,才能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我第一次上芯子的时候,心里特别害怕,腿都在发抖。”今年表演骑龙的小演员冀翰墨回忆道,“但是师傅们一直在下面鼓励我,告诉我不要怕,慢慢地我就适应了,现在觉得特别好玩!”
“高台芯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丹凤县就已经出现了“高台芯子”的表演形式。最初,“高台芯子”只是简单地将孩童固定在木杆上进行表演,后来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杂技、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2008年,“丹凤高台芯子”被列入商洛市非遗名录。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芯子制作。”70多岁的梁小记每年都给村里的社火绑芯子,他自豪地说,“每一根芯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设计出不同的造型,既要美观,又要安全。”如今,“高台芯子”的表现内容除了传统戏曲,如《白蛇传》《花木兰》等之外,还增加了棣花当地特色,如以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为内容制作的芯子。
“高台芯子”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材、设计、焊接、装饰等多道工序。芯子的骨架通常采用质地坚硬的钢材焊接而成,既要保证足够的承重能力,又要尽可能地轻便灵活。芯子的造型设计则要讲究美观大方,既要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孩童的安全和表演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台芯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高台芯子’,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锣鼓队的鼓手李喜民欣慰地说,“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一定能传承下去。”
“每年春节,只有看了社火,看了‘高台芯子’,才有过年的感觉。”带着孩子来看表演的王女士激动地说,“这种传统表演太震撼了,孩子们都看得目不转睛。”“我第一次看到‘高台芯子’,真是太神奇了!”来自外地的游客李先生赞叹道,“这种民间艺术真是太了不起了,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和传承。”
“高台芯子”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相信在老一辈艺人和年轻后辈共同努力下,“高台芯子”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