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婚礼宴席动辄五六十桌,每桌花费上千元;高价彩礼、攀比排场让新人家庭“因婚负债”……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这些曾让群众苦不堪言的婚俗陋习,正被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婚俗改革悄然改变。
作为全国首批、西北五省区唯一的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金台区以群众关切为“晴雨表”,着力破除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婚俗回归“爱”的本质,为幸福生活“加码”。
陋习成“负”:婚礼变味,甜蜜成负担
“借钱也得把婚礼办气派,不能落了下风!”金台区胜利村村民的无奈,道出了传统婚俗的沉重。
金台区中山西路街道的胜利村,因西府老街景点的开发,村民生活日益富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婚礼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宴席规模膨胀、彩礼水涨船高。“在村里大家都是老熟人,有时候为了所谓的排场和面子,想简办也不好意思简办。”胜利村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在距离胜利村不远的车家寺村,一个大姓家族人口多,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之风一度盛行。按照当地习俗,举办婚礼需要摆两次酒席,一次摆二三十桌酒席用来感谢“劳客”(帮助操办婚礼的同村人),另一次则是婚礼当天摆七八十桌接待亲友。
掏空家底只为付高价彩礼、盲目攀比婚礼规格,种种陈规陋习让不少新人的爱情背上了“甜蜜负担”。当婚礼不再单纯是喜事礼仪的一环,而是变成了一场经济较量时,婚姻被严重商品化、货币化,一些情侣因此被迫分手。
“婚礼开支不是幸福标尺。”金台区民政局局长李辉坦言,盲目攀比导致家庭负债、资源浪费,甚至会埋下矛盾纠纷的隐患。
破旧立新:“四不三拒”树文明公约
2024年重阳节,20对金婚、钻石婚老人身着传统服饰,行梳发礼、佩戴重阳茱萸香囊,在集体婚礼中诠释“执子偕老”的浪漫。
这场仪式背后,是金台区创新打造的婚俗改革“金台模式”,该模式倡导“四不三拒”文明婚事公约,即不讲排场、不摆阔、不攀比、不举债办婚事、拒绝高价彩礼、拒绝铺张浪费、拒绝低俗婚闹,推动形成喜事新办、婚礼简办、爱情和美、家庭和睦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据李辉介绍,针对农村地区婚俗改革中存在的短板,金台区依托城市社区的资源,组建了婚俗文化宣讲队,下沉镇村入户宣讲,带动观念更新。
目前,金台区130个村和社区已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报备承诺制度。设立在区婚姻登记中心的婚姻家庭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室,以及各村的村史馆和家风家训馆,成为金台区宣讲婚改政策的新阵地,带动当地形成文明、时尚、简约的婚嫁礼仪。
除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公约的示范引导作用,金台区还出台了约束性规范,持续强化对公职人员的规范监督和对婚庆服务经营者的监管执法。当地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建立婚庆市场红黑榜与投诉机制,结合“光盘行动”对全区婚宴标准进行规范,引导新人简办婚礼,把更多精力放在与亲友的相伴上。
润物无声:小仪式撬动大文明
“村里监督严,一场婚礼能省三五万元!”车家寺村党支部书记车明虎说。婚俗改革不仅减轻经济负担,更重塑人们的价值观。
方言小品、公益短视频、家风宣讲等活动“春风化雨”;婚姻家庭咨询室、村史馆成为政策宣传新阵地;七夕汉礼颁证、金婚夫妇“婚姻第一课”等创新仪式,赋予婚礼文化内涵,让婚礼回归“爱”的初衷、“礼”的本质。
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文明新风悄然出现。当地社区与运输公司、婚庆公司签订协议,居民可享“平价”迎亲车队;酒店推出688元至988元的婚宴套餐,九折优惠减轻新人压力;各村设立婚宴价格上限,胜利村规定“每桌不超800元、宴席不超30桌”,车家寺村要求“取消答谢宴、婚宴不超50桌”……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省钱更省心。
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李建林说,有了这把“标尺”,村民们也安了心,不必再像过去一样非要在婚礼规格上争个高低,大家标准一样,谁都不怕落于下风。
用小仪式带动新风尚,以小切口引领大变革。金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科峰表示,随着更多人积极拥抱新婚俗,更加良性的婚姻家庭价值观悄然形成,将带动社会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金台区的实践证明:婚俗改革不是做“减法”,而是为幸福做“加法”。当婚礼褪去浮华、回归本真,爱情方能绽放出最纯粹的光彩。